基本內容
作品介紹
2011年10月,紫陽縣斑桃鎮(zhèn)自由撰稿人陳忠武先生散文作品集《雪下滿村莊》由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國作協(xié)會員、冰心散文獎得主邵順文先生,陜西省作協(xié)會員、青年作家犁航先生分別為該書作序。紫陽書法家黃平學先生為該書題名。該書主要收錄了他的散文作品70余篇。
全書共計26萬字,分為村莊感懷、鄉(xiāng)音親情、沿途風景、生活觸筆、打拼人生五個板塊。詳細介紹了秦巴腹地的風土名勝、人情世故、歷史變遷。結合作者多年基層工作生活經驗,將自己所看、所思、所做,用喜聞樂見的鄉(xiāng)土文學形式,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展示秦巴腹地風土人情。該書以散文筆調,或抒情、或言志、或狀景、或懷人,深刻反映了改革開放時代家鄉(xiāng)的風云變幻和人們的跌宕情感。作者以沉著、冷峻的眼光思索著人性的善與惡、法與理,美與俗,采用了藝術化手段、白描手法描述了自然與風景,社會與人生,道德與良知等熱點話題,似一幅絢麗多姿的生活畫卷,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
陳忠武出生在紫陽縣斑桃鎮(zhèn)新埡村一個農民家庭,他早年耕讀養(yǎng)家,本世紀初到廣東省東莞市務工。二00三年后回到斑桃鎮(zhèn)當村官,在鎮(zhèn)上兼做新聞宣傳干部。工作之余,他利用自己頗豐的生活閱歷及對農村的了解,展開思考,深情投入,質樸敘事,筆耕不止。本書是陳忠武先生八年業(yè)余創(chuàng)作的一個階段性總結,也是作者的第一本書,很多文章屬首次公開露面。該書的出版發(fā)行,直觀展現(xiàn)了紫陽的自然況貌、風土人情,為地方文化事業(yè)的繁榮發(fā)展增添一抹色彩。
短文欣賞
《透墑雨》
巴山谷地,十年九災,是稀松平常事。一年四季,周而復始,人們圍著土地打轉,播撒種子,培植苗兒,搶抓時令,容不得你自由散漫。你誤苗一時,苗誤你一季。你種下什么,收獲什么,得老天說了算。很多時候,天氣是命運的主宰,你只有接受的份兒。
莊稼人都是粗中有細的角色,察言觀色,通曉氣候。何時播種,何時薅草,何時施肥,何時收獲,心里跟明鏡似的。莊稼人信奉真理,講究時令,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立春犁地,雨水選種,驚蟄積肥,春分下種……。莊稼人像禮佛的信徒,嚴肅而慎重,從不敢敷衍了事。甭管種水稻,還是玉米、土豆,都得配合天氣,順著時令而為。把種子放到妥實處,讓夢生根發(fā)芽。
不算啥迷信,莊稼人遇土相生,命中離不開土,像孩子離不開乳汁。有一塊肥實的莊稼,腰板子就能挺直,說話就有了底氣。種莊稼講究運勢,擇吉日下種,圖個心安神寧。田間勞作算得上粗活兒,上坎下坡,肩挑背磨,彎腰使鋤,避免不了磕磕碰碰,蹭皮流血。莊稼人命硬,像風吹雨打的秧苗,遇點閃失也能挺過去。遇到風調雨順,糧食豐收,莊稼人懂得知足常樂,坦露一張虔誠的面孔,幸福得像彌勒佛。
豐收年十載九不遇,莊稼人飽嘗了艱辛,諸多付出多是熬心的折騰。大旱之年,那些精靈的苗兒,剛出土不久,便遭遇了烈日暴曬,奄奄得像生病的處子。莊稼人每日蹲守在田間,叫天不應,叫地不靈,寧愿讓烈日逼出虛汗,也要和苗兒同生共死。他們低頭吧嗒著旱煙,叩擊著煙鍋子,像做錯事的孩子。不時瞅著藍天,尋覓云團,渴望甘露。盼星星盼月亮,幾近絕望,熬至半月,才盼到姍姍來遲的雨。這個時候,地里的苗兒早已枯萎無數(shù),莊稼人撫摸著苗兒,蠕動著喉結,真誠地感謝上蒼的寬恕。
干旱遭罪,久雨更讓人飽受煎熬。莊稼人種地,渴望三晴兩雨,但往往事與愿違。土豆育果,玉米掩須,水稻吐穗,經過了雨水的澆灌,也需要陽光的撫慰。久經雨水,卻無晴日。頓感季節(jié)陰冷,五谷遭難,人心萎靡,天地間少了陽剛之氣。莊稼人四門不出,費盡了心思,撒五谷、掛農具、念咒語,祈禱天氣放晴,讓陽光驅趕陰寒之氣,還鄉(xiāng)村溫暖祥和。陰極必陽,衰極必盛。雨水持續(xù)了一月有余,終于等到了晴天,只是莊稼減產、土地流失。莊稼人是忘憂的草兒,在磨難中挺立,像原野上一道道不屈的豐碑。
忘不了順勢之年,立春小雨如油,立夏三晴兩雨,夏至多晴少雨。農作物迎風成長,莊稼人樂不可支。記得年少某歲,春夏陽光充沛、雨水參半,莊稼瘋長,人心安實。父親贊嘆:人走鴻運,要風得風,要雨得雨,陽光惠澤,五谷豐登。立夏略有天旱,煎熬三五日,便等來一場透墑雨。五谷如飲甘露,莊稼人等待豐收。歲末,家中糧食滿倉,全家老小喜不自勝。因為糧食豐產,我們學費有了著落,父親不再愁容滿面。那年春節(jié),全家皆穿新衣,品嘗佳肴,歡天喜地,過了一個祥和的春節(jié)。
時值當下,雖揣農村戶口,卻極少親吻土地。整日奔波勞命,為生活拋灑汗滴。工非工,農非農。捫心自覺:文不文、武不武。父親訓斥:三尺不落地。每當身心憔悴、精疲力竭之時,便感覺自己也是一株久旱的苗兒,等待一場透墑雨的降臨,期盼一次心靈的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