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崔才人,出自清河崔氏青州房,是唐太宗的才人(正五品妃嬪,次于婕妤、美人,高于寶林、御女),徐州都督府司馬崔弘道的大女兒。 出自清河崔氏青州房,是唐太宗的才人(正五品妃嬪,次于婕妤、美人,高于寶林、御女),徐州都督府司馬崔弘道的大女兒。現(xiàn)有冊封詔書傳世:“維貞觀某年月日,皇帝使某官某副使某官某持節(jié)冊命曰:于戲!惟爾兼徐州都督府司馬崔宏道長女,門稱著姓,訓(xùn)有義方,婉順為質(zhì),柔明表行。宜升后庭,備茲內(nèi)職,是用命爾為才人。往,欽哉!其光膺徽命,可不慎歟!”詔書錄入《全唐文》。
履歷
現(xiàn)有冊封詔書傳世:“維貞觀某年月日,皇帝使某官某副使某官某持節(jié)冊命曰:於戲!惟爾兼徐州都督府司馬崔宏道長女,門稱著姓,訓(xùn)有義方,婉順為質(zhì),柔明表行。宜升后庭,備茲內(nèi)職,是用命爾為才人。往,欽哉!其光膺徽命,可不慎歟!”詔書錄入《全唐文》
著作
著有《全唐文》,并留行于世。
崔姓起源
出自姜姓,為炎帝神農(nóng)氏后裔
西周初年,有姜姓呂尚,字子牙,為官太師,也稱師尚父,又俗稱姜太公,因輔佐武王滅商有功,被封于齊,為諸侯國,建都營丘。姜太公有一子名伋,周成王時為朝廷重臣,康王時為顧命大臣,死后謚號為齊丁公。齊丁公有嫡子名季子,本應(yīng)繼承齊國君位,卻讓位于弟叔乙,自己食采于崔邑(今山東章丘縣西北的崔氏城),遂為崔氏,故崔氏的始祖為崔季子。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述為:“姜姓本炎帝,生于姜水,因以為姓。”姜姓部族是羌人的一支,姜、羌二字古音相同。羌字從羊從人,表示族名;姜字從羊從女,表示族姓,他們都生活在我國西部地區(qū)!墩f文》云:“羌,西戎牧羊人也……西方羌從羊”;《風(fēng)俗通》謂:“羌本西戎卑賤者也,主牧羊!倍詹孔逶瓉硪簿幼≡诮耜兾魇》鲲L(fēng)縣一帶。《水經(jīng)注·渭水》說:“岐水又東經(jīng)姜氏城南,為姜水!边@里所記的姜水和姜氏城,可能就是姜姓部族最早活動的地區(qū)。由于姜、羌同源,故《后漢書·西羌傳》說:“西羌之本……姜姓之別也”;近代人章炳麟也指出:“姜姓出于西羌”,追其祖先都應(yīng)是以牧羊為主或以羊為圖騰的部族。然而,姜姓部族很早就從羌人中分離出來,他們的居住地在羌人的東部,其經(jīng)濟生活也由游牧轉(zhuǎn)變?yōu)橐赞r(nóng)業(yè)為主。據(jù)傳姜姓部族的始祖為神農(nóng)氏,或稱炎帝。《說文》釋“姜”字曰:“神農(nóng)居姜水,因以為姓!薄兜弁跏兰o(jì)》述:“炎帝神農(nóng)氏,姜姓也……長于姜水,因以氏焉!标P(guān)于神農(nóng)氏開始從事農(nóng)業(yè)的故事在古代流傳極廣,可知以炎帝神農(nóng)氏為始祖的姜姓部族,實為羌人中最先進(jìn)入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階段的一支。
在中國古史傳說中,最早、最顯赫的氏族即姜姓炎帝族與姬姓黃帝族。炎帝族的姜姓部落和黃帝族的姬姓部落原來十分接近,兩族還有親屬關(guān)系。《國語·晉語》曰:“昔少典氏娶于有(足喬)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苯、姬兩姓有密切的血緣關(guān)系,他們不但世為婚姻之族,而且不斷爭斗,其中最著名的是蚩尤與黃帝之戰(zhàn),或曰炎黃之戰(zhàn),戰(zhàn)爭的結(jié)局以炎帝族失敗與黃帝族勝利而告終。在史前時代,姜姓部族輾轉(zhuǎn)四遷之地甚多。在歷史的進(jìn)程中,炎帝的許多子孫分為很多支系,變易為其他姓氏。
姜姓較主要的一支即呂氏,據(jù)《呂氏世系表》載:“共工氏從孫伯夷,佐堯掌四岳,佐禹治水,封為呂侯,為呂姓之始!薄缎绿茣ぴ紫嗍老怠酚涊d:“呂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孫為諸侯,號共工氏,有地在弘農(nóng)之間,從孫伯夷,佐堯掌禮,使偏(通遍)掌四岳,為諸侯伯(通霸),號太岳。又佐禹治水,有功,賜氏曰呂,封為呂侯。”可見,呂姓,源自姜姓,是由古部族名和古國名、古邑名等而得姓。炎帝的后裔,共工氏從(堂)孫伯夷,是帝顓頊之師,帝堯時輔政,掌管禮儀,帝舜時正式任命他為秩宗,并告誡他說:“伯夷啊,由你做秩宗,早晚都要小心恭敬,只有為玖清明才能正直!辈睦斡浀鬯唇陶d,兢兢業(yè)業(yè),恪盡職守。禹代行天子之政時,伯夷盡心輔弼,成為禹的“心呂之臣”(呂,據(jù)許慎《說文解字》:“呂,脊骨也,象形!薄缎绿茣ぴ紫嗍老怠罚骸皡握,膂也,謂能為股肱心膂也。”心呂之臣意即心腹之臣)。為嘉獎伯夷,帝舜晚年賜伯夷姓姜,賜氏為呂,并封他為呂侯,形成呂氏部族。伯夷的后代,早年活動于甘青山岳地區(qū),由于崇拜山岳之神,形成了四岳部落。在堯、舜、夏禹時代,四岳成為部落聯(lián)盟的山岳祭司,也是當(dāng)時強大的部落之一。呂與申,皆為四岳部落之后,屬羌人的一支,是姜姓的主要分支!对娊(jīng)·大雅·崧高》稱:“崧高維岳,駿極于天,維岳降神,生甫及申,維申及甫,維周之翰。”(這里的甫就是呂,《尚書·呂刑》在《禮記·表記》中引作《甫刑》,就是明證。)
原始社會末期,呂部族由羌人分出,與親族申部族由甘肅東部東遷。在申人遷至今陜西甘泉縣之北的上申川時,呂人同時遷至上申川之北的呂川,即今志丹縣東北的杏子河。杏子河發(fā)源于靖邊縣的白云山,東流注于延河,后流入黃河。呂人正是順著延河河谷,東渡黃河,與申同時遷至今山西中部的呂梁山。今山西鄉(xiāng)寧縣東南4公里地有呂鄉(xiāng)廢城,是呂進(jìn)入山西的落腳點。有人考證:“呂氏舊地,疑當(dāng)在是”。這里接近舜都蒲坂及夏都安邑,伯夷便在此接受帝舜的賜封,建立侯爵國呂國,世稱呂侯。呂人在夏、商時世有其國,后又東遷至汾水中游肥沃的平原,今存古呂城遺址。《元和郡縣志》記載:“霍邑西南十里有呂鄉(xiāng)。”霍邑在今山西霍縣西南。商朝末年,呂國成為周人的同盟。西周中期,呂國南遷至宛,即今河南南陽。
商周之際,呂侯支孫呂尚(據(jù)《竹書紀(jì)年·帝系名號歸一圖》,又稱臧丈人、呂牙、呂望、呂消,后來人們又從其祖姓稱他為姜尚、姜子牙、姜太公)在滅商建周的過程中建立了蓋世功勛,成為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史記·齊太公世家》說他是“東海上人”,《呂氏春秋》說他“東夷之士”,《戰(zhàn)國策》又說他是“齊之逐夫,朝歌之廢屠”。而《竹書紀(jì)年》 (戰(zhàn)國時魏國史臣纂錄古書及其國典籍而成的史書)則說:呂尚為“魏之汲邑(今河南衛(wèi)輝)人”,西晉《太公呂望表》、東魏《太公碑記》、宋《太公舟人》諸文,均稱呂望為汲入。近年來,陜西省寶雞市太公釣魚臺管理處曾為研究呂尚的籍貫,從豫南呂姓封地《西周時呂國南遷至宛即今河南南陽),到古稱東?さ纳綎|郯城,最后來到河南衛(wèi)輝。他們遍查各地,均未能查到說明呂尚籍貫的史實資料,更末發(fā)現(xiàn)任何歷史遺跡,而關(guān)于呂尚為汲人,確有多方面的論證依據(jù)。
呂尚青年時期,家境窮困,曾在朝歌 (今河南淇縣)屠牛賣肉,后又到孟津(今河南孟州南)司廚賣飯,他還在商朝做過官,因感商紂王昏殘無道,辭官而去。他曾游說諸侯,卻無人欣賞,失望之余,遂隱居下來,此即《孟子》所言“太公避紂(亂),居于東海之濱”。后來,呂尚聽說西伯姬昌(周文王)在西岐崇賢尚老,就千里跋涉,遷徙至今陜西。這時的呂尚已屆古稀之年,但他諳識典籍,見聞廣博,胸懷治國之道,心藏用兵之術(shù),興世強國之心不衰。相傳,呂尚到陜西后,垂釣于渭濱,與姬昌出游狩獵相遇,兩人一見如故,非常投機。姬昌聽了呂尚侃侃而談的治國安邦之策,贊賞不已,遂同載而歸,并高興地對呂尚道:“我先君太公曾預(yù)言:u2018當(dāng)有圣人到周,周因而能興盛,此即指先生吧?我的太公期望先生好久啦!”姬昌尊呂尚為“太公望”,并立為掌管軍事的“太師”。
呂尚輔佐西伯操練兵馬,勵精圖治,西伯攻滅密須(今甘肅靈臺西)、黎(今山西黎城)、崇(今陜西西安灃水西),建豐邑(今陜西長安縣灃河以西),多出自他的謀略。西伯死后,姬發(fā)繼位,史稱周武王,尊呂尚為“師尚父”,遷都于鎬(今陜西長安縣西北)。姬發(fā)繼位后的第九年,在呂尚和周公的協(xié)助下,率軍東征,進(jìn)攻商朝,會盟孟津,當(dāng)時有800多個大小不等諸侯背殷投周。呂尚認(rèn)為雖然滅亡殷商的條件基本成熟,但殷紂的實力還不可輕視,建議暫緩出兵伐紂。又過了兩年,殷紂王殺比干、囚箕子之后,招致天怒人怨、眾叛親離。于是周武王以呂尚為國師,率部伐紂,由孟津渡河,大戰(zhàn)于牧野(今河南淇縣西南)。周軍在呂尚指揮下,驍勇善戰(zhàn),所向披靡,紂王之軍如堤潰岸崩,紛紛倒戈。紂王見大勢已去,逃回朝歌城中。根據(jù)呂尚的建議,周武王懸紂王首級示眾,到社廟前,祀告天地,宣布伐紂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武王滅商之后,在各國擁戴下建立了周朝,他派人封比干墓,釋放被囚禁的箕子,封紂王之子武庚于朝歌,散發(fā)鹿臺所藏錢財和巨橋國庫所積粟米賑濟貧民,又派人視察傳國之寶——九鼎。接著,呂尚又帶兵東征商的親族同盟軍——淮夷、徐夷、萊夷以及奄、齊、郯、薄姑等17國。
周武王稱王天下后,大封同姓宗族和異姓功臣謀士。呂尚受封東夷族齊國故地,仍稱齊國,他即是齊太公。齊國為侯爵,都營丘(今山東臨淄北)。齊國地處泰山以北,多處近海,地處僻遠(yuǎn),發(fā)展農(nóng)業(yè)的條件較差,受中原影響較小,東夷人的風(fēng)俗習(xí)慣更為濃厚。齊太公在打敗了東夷人萊侯的進(jìn)攻,安定了封國后,對于東夷人的風(fēng)俗采取了保留與因襲的態(tài)度。齊太公沒有強制性也推行周朝的制度和禮儀文化,對于東夷人的傳統(tǒng)習(xí)俗不是加以革除,而是加以因襲,只是對其君臣之禮略加簡化。在經(jīng)濟政策和經(jīng)濟思想方面,重視發(fā)展經(jīng)濟,利用靠近大海的條件,因地制宜,在注意發(fā)展農(nóng)業(yè)均同時,還注意商業(yè)和手工業(yè)的發(fā)展。齊民爭為漁鹽之利,齊文化更多地表現(xiàn)出許多工商社會文化的特點。齊國很快成為經(jīng)濟、軍事強國。
周武王滅商后不久便病逝,其子成王姬誦繼位。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輔政,武王的另外兩個弟弟管叔、蔡叔等懷疑周公有奪取王位的意圖,對周公極為不滿。商王紂子武庚乘機拉攏管叔、蔡叔,又聯(lián)合東方的徐、奄、薄姑等郡,起兵反周。周公率領(lǐng)大軍東征,齊太公參與了平叛。周成王策命齊太公對五侯九伯有征討其罪的權(quán)利:“東到大海,西到黃河,南到穆陵關(guān),北到無棣,在此范圍之內(nèi)的五等諸侯,九州方伯,若有罪,皆得以征討他們!饼R國從此代替天子征討不服從者,成為東方大國。
姜太公有個兒子叫伋,周成王時為朝廷重臣,周康王時為顧命大臣,死后謚號為齊丁公。齊丁公有個嫡子季子,本應(yīng)繼承齊國君位,或許出自寬厚與世無爭的秉性,或許厭倦了紛爭的人世,看破了紅塵;或許懼怕相互傾軋,爭權(quán)奪利,擔(dān)當(dāng)兄弟反目為仇相互殘殺,骨肉相殘,殺庶逐弟的罪名,姜季把父親傳給他的齊國國君的位子拱手讓給了弟弟姜乙,自己甘愿要了一個名叫崔的地方為食邑,過一種田園生活,崔邑即今山東章丘縣西北的崔氏城。其后,姜季子就在這里定居并繁衍生息,他的子孫逐漸以邑為姓,改姜姓為崔姓。
少數(shù)民族崔姓
據(jù)有關(guān)資料,現(xiàn)在彝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亦有崔姓分布。唐時新羅國有人姓崔,今朝鮮半島崔姓是該地的主要姓氏之一。清代高麗人崔姓共分四個支派,出易州、瓜克山、剛城府、得州等地,今為朝鮮族第一大姓。清代滿洲人有姓崔的,世居遼陽。清代滿洲八旗姓崔佳氏者后改為崔,如今滿族仍有崔姓。
崔姓遷徙史
崔氏發(fā)源于山東省境內(nèi)。其后在漢晉南北朝、隋唐這段漫長的時期里,一直稱盛于清河、博陵兩部之間的武城安平兩地。其間,崔氏還繁衍到了河北、河南、陜西、山西、甘肅等省。
東漢末年的時候,軍閥混戰(zhàn),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千余避亂入朝鮮,后發(fā)展成為朝鮮族大姓;西晉至唐代,崔氏還分布于今山西、浙江、江蘇、廣西、安徽、陜西、甘肅等省的一些地方;西晉時被列為北方氏族之首。唐代以后崔姓大批南遷,主要分布于今天的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等省。宋代時,崔氏最集中的地方在清河和博陵。
宋代以后,崔氏分布地更廣,有的于清代以后移居?xùn)|南亞一些國家。
遷臺及移居海外
崔姓移居臺灣,多在明清時期,尤其是清康熙帝時占據(jù)臺灣的鄭氏集團歸順后,清在臺灣設(shè)府置縣,招徠東南沿海居民到臺灣墾殖,以開發(fā)、建設(shè)臺灣的這一階段,F(xiàn)居臺灣的崔姓居民大多是從廣東、福建兩省遷居而去的,現(xiàn)分布在臺灣全省各地。
1949年,大陸解放,崔氏一些成員隨國民黨遷移至臺灣,其中較有名氣的有崔書琴、崔垂言、崔百城等人。
此外,還有一些崔氏成員在中國近代時期移居香港和澳門,其中最具盛名的是澳門中華總商會副會長、澳門建筑置業(yè)商會會長、澳門基本法協(xié)會會長崔德祺。
自明末以來,東南沿海省份的一些崔姓人士為謀生的需要,漂洋過海,在異國他鄉(xiāng)落地生根。海外崔姓主要聚居地在今朝鮮半島。
朝鮮半島崔氏與李、樸同是大姓之一,朝鮮崔姓也修有家譜。如朝鮮朔寧《崔氏世譜》,三編,總目一卷,崔鶴九編,1913年朝鮮銅活字本,4冊。該譜以崔天老為始祖,崔善甫為一世祖。分甲乙丙三編,各編又分上下,皆世傳。末冊版心刻“朔寧崔氏譜總目”,內(nèi)載行狀、墓志等。
崔姓家譜介紹
家譜又稱族譜、宗譜、家牒、家乘、世譜,是一個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譜,即用以記載宗族世系事跡的歷史典籍,舉凡姓氏源流、家族遷徙、人口興衰、人物掌故、風(fēng)物人情都可以入譜,可以說是宗族的發(fā)展史。家譜大致包括13項內(nèi)容:序文;凡例;世系世表;源流、宗派;誥敕、象贊;別傳、墓志;祠堂記、祠規(guī);家規(guī)、宗約;家訓(xùn)、家范;義田記、義莊記;墓記、墓圖;藝術(shù)、著作等,一般30年左右續(xù)修一次。一位對譜牒研究有素的學(xué)者認(rèn)為:“如果說,國家編正史、州縣纂方志、家族修譜牒,構(gòu)成中國宗法社會歷史大廈三大支柱的話,那么就數(shù)量之多,影響之廣來說,當(dāng)首推譜牒!鼻按鷮W(xué)者,如顧炎武、王夫之、章太炎、王國維、陳寅恪在治學(xué)中,也都重視使用家譜資料,以補正史之不足。在歷史上兵荒馬亂的戰(zhàn)爭年代,族人流亡或遷徙,首先要攜帶的就是家譜。
《盱南崔氏族譜》(建昌崔氏)為清雍正年間崔仁懋等編。該支崔氏奉崔倫為始祖,崔倫自唐代乾符年間由撫州青泥徙居南城之北港(即今崔坊),是為建昌崔姓一世祖。南城、南豐、新城、廣昌、瀘溪各族支派皆其后裔。此家譜共16卷,卷一為譜序,卷二至十六為世傳。
安徽太平崔氏《仟源崔敦五堂支譜》為民國十八年(1929年)崔森編,該譜記唐代崔群之后世居宣州,至元代壽一公始由宣城洪林橋遷太平東鄉(xiāng)黟山之陽,為始遷一世祖。傳至第四世,分為東分、西分兩派。傳至第八世,東分有(火+漢-氵),生五子:琬、珊、武、文、曼,遂為五房,此譜載蟆下五房之世系,故稱“五房支譜”。卷首外紀(jì)統(tǒng)譜世系(自漢代崔篆至唐代崔篆至唐代崔群)、內(nèi)紀(jì)統(tǒng)譜世系(崔群到壽一之父省五)、人物類志,卷一敦五堂世系總圖考,卷二至九二房至五房世系圖考,卷十藝文,卷終墓圖。
民國十三年(1924年)崔鑄編的《仟源崔氏悼敘堂支譜》(共10卷,首一卷,終一卷)為《仟源崔敦五堂支譜》中第九世崔滾一支,這支譜,屬東分。“悼敘堂”即滾公支堂名。卷首新序,卷一舊序、簪纓考,卷二至九世系圖及世傳,卷九至十墓圖、契據(jù)、藝文,卷終為本支祠產(chǎn)及歷置公產(chǎn)及創(chuàng)修支譜跋。 安徽無為《濡須崔氏宗譜》(八卷),為崔筱云等編,民國十八年(1929年)三戟堂活字本。該譜記載:南宋紹興年間有舜民自銅陵遷無為,是為始遷祖。但該支自舜民以后世系不詳。此譜以明宣德至嘉靖人崔彪為大房之祖,崔志清為二房之祖。
湖南寧鄉(xiāng)《崔氏七修族譜》共25卷,末一卷,崔黼編,為民國二年(1913年)默蔭堂活字本。該譜以南宋時崔比為始遷祖,崔比自江西遷來寧鄉(xiāng)。所存各卷為樂吾房、舉臣房、贊明房、讓吾房、愛臺房、斗宇房、養(yǎng)心房、少州房、少溪房之系圖,以及世傳、墓圖,卷末為存族編(輯名存而傳闕者)、收族編(輯遠(yuǎn)徙各處者)。寧鄉(xiāng)《崔氏八修族譜》系民國二年譜之重修本。寧鄉(xiāng)崔氏支系又有崔蔭樾等纂修的《博陵崔氏四修云岫支譜》(10卷),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三戟堂木活字本。該譜以南宋人崔比第76代孫崔守曾為宗祖。崔守曾于明萬歷四十七年筑別墅于寧鄉(xiāng)板石衡,題曰“云岫”。卷一譜序,卷二系圖,卷三至九行傳,卷十墓圖、字據(jù)等。
家譜可為研究社會變革和歷史事件提供有力佐證。如明朝初年的洪洞遷民,正史中雖然也有記載,但不甚詳細(xì),而家族譜 (尤其今河南、山東等地家譜)中記載得較為詳備。
另據(jù)河南省孟津縣大崔溝《崔氏家譜》記載:崔氏本居山西洪洞,遷于河南,相傳;五門河北橫嶺,一居鞏縣白沙,一居孟津油坊街,一居洛陽太古莊,一居大崔溝,崔溝祖塋在村后北嶺……今河南省鞏義市《白沙崔氏源流》記載:白沙崔氏始祖崔思義,兄弟四人,原籍山西省潞安州等籍長子縣:興寧村。元末戰(zhàn)亂迭起,人民離散。明太祖定鼎后,河南一帶,地廣人稀,官府組織移民。其長兄思仁守祖業(yè)于山西,其三弟、四弟思禮、思智分別遷居河南溫縣南部駝塢村、遂平縣沙河店。二弟思義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遷居鞏縣白沙村,成為白沙崔氏始祖。始祖下分五門,今已繁衍二十四世。1995年統(tǒng)計,白沙計有崔氏后代 6000余人。今河南省洛寧縣、沈丘縣、鄲城縣、宜陽縣、洛陽市郊、偃師市、永城市、濮陽市區(qū)和山東省鄄城縣等地的崔姓家譜,都記有明初洪洞遷民事,均將其支系自山西東遷之人奉為其始祖。
崔姓在歷史上源于姜姓,相傳是炎帝的后代。西周初年,炎帝裔孫姜尚因輔佐文王、武王建周有功,被分封于齊,建齊國,為公爵。數(shù)傳至齊丁公時,有長子姜季子應(yīng)襲公爵,但辭而不受,讓位于胞弟叔乙。叔乙繼位后,把崔邑(今山東章丘西北)一帶的地方賞賜給他作為食邑。從此,季子的子孫便在崔邑居住下來,后來又把食邑的名稱崔當(dāng)作姓氏,從而成為崔姓人。
崔姓得姓以后,世代在齊國擔(dān)任重要官職,是當(dāng)時的公卿世家之一。如季子八世孫崔杼是齊國權(quán)臣,獨攬朝政大權(quán)多年。后來由于他在政爭中失敗,崔姓才在齊國失去權(quán)勢,南遷魯國(今山東曲阜一帶)。秦朝時,崔杼裔孫崔意如被封為東萊侯。入漢以后,崔意如長子崔業(yè)襲封這一爵位,并在清河?xùn)|武城(今河北清河?xùn)|北)定居下來。崔業(yè)弟崔仲牟,另居博陵安平(今屬河北),二人的后代在漢魏南北朝及隋唐時各發(fā)展成為強宗大族,名賢輩出,史稱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由于兩支崔姓人繁衍眾多,加上仕宦遷徙等原因,崔姓又進(jìn)一步分衍出鄭州崔氏、鄢陵崔氏、齊州崔氏、青州崔氏,以及清河大房崔氏、清河小房崔氏、博陵大房崔氏、博陵第二房崔氏、博陵第三房崔氏、南祖房崔氏等。公在唐代,崔姓就由清河、博陵二望分出10房崔氏,累計出了29位宰相。當(dāng)時天下有“言貴姓者莫如崔盧李鄭王”的俗諺,崔姓被當(dāng)作天下最著名的姓氏之一,公認(rèn)為“天下第一高門,北方豪族之首”。
山東省境內(nèi)現(xiàn)今仍然存在崔氏的分支。三年自然災(zāi)害時期,一部分崔氏北上關(guān)外,東北三省均有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