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
莊子毅原在南宮縣立中學第二班學習,畢業(yè)后考入北京高等師范(今北京師范大學)史地系就讀,1919年畢業(yè)。畢業(yè)后先后在天津南開中學、天津女子師范和直隸省立第三師范學校(灤縣)任教,曾任三師教務主任職務。他一貫做事謹慎小心,積極負責。學識淵博,通達人情,善于解決各種困難復雜的問題。特別是應變能力和組織能力更是突出。受到各方普遍贊譽,更受到學生的擁護與愛戴。
革命
1928年夏季,國民革命軍北伐部隊到達北平、天津、直隸之際,許多中等學校的教職員和學生都異常興奮,認為大顯身手的時機到了,個個摩拳擦掌,迎著浪潮,紛紛爭向部隊進行登記,回縣籌辦國民黨黨部工作。南宮也不例外。據(jù)說當時南宮有所謂的“師大派”和“北大派”之爭;北大派為趙文波、韓軼南、趙祥九等人;師大派為莊子毅、鞠海峰、鞠霖三等人。在一開始,北大派在某部隊首先登記成功,趙文波迅速回縣,接任了南宮縣立中學校長職務;后師大派由黃雨生(邢臺四師畢業(yè),當時為師大派代表)積極活動,又向另一部隊登記,結果據(jù)說是以后登記者為準,師大派獲得勝利。
貢獻
1928年秋,莊、鞠及石望月(邢臺四師畢業(yè),時任北京師大附小主任)等紛紛回縣,正式組成南宮縣國民黨部登記處,莊子毅、鞠霖三、黃雨生任指導員。鞠海峰接任縣教育局長,石望月接任縣立高小校長。同時創(chuàng)辦了《南宮周報》,鞠霖三兼任主編。
由于受大革命的影響,莊子毅的民主思想比較強。他們在縣內做了一些發(fā)展教育、破除迷信、反對貪官污吏以及其他一些應興應革之事。在回縣諸人中,莊子毅實處領導核心地位,既主管縣黨部,又兼管縣里的其他事務,是當時面面俱顧最為忙碌而威信最高的一個人。
1928年10月,莊子毅撤銷了趙文波的南宮中學校長職務,他原擬聘請遠在天津的張樓珍來接替南宮中學校長,在幾次催促張遲遲沒有到任的情況下,莊子毅兼任了縣立中學校長。他在任南宮中學校長一年多的時間里,致力于學校管理、嚴肅整飭校風校紀,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得到社會的廣泛贊譽。上任伊始,就解聘了一些年事已高、思想僵化的老年教師,起用了一批文化程度高、思想進步的青年教師。劉憲曾、張一麟兩位中共地下黨員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來到學校,這些青年教師到任后,在學校講授魯迅、郭沫若、朱自清等人的進步文學作品,開展新文化運動。在學生中掀起了學習新文化、談進步文學、寫白話文的熱潮。莊也曾組織學生上街進行反封建的宣傳游行,帶領學生喊出了“打倒帝國主義!”“打倒土豪劣紳!”的進步口號,還領導學生進行拆廟反對迷信的活動。使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思想在南宮中學得以迅速傳播,這些都從客觀上為共產黨組織的創(chuàng)建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礎。
校長
在莊任校長期間,國文教員,共產黨員張一麟因老家安徽黨組織被破壞在南宮被捕。當時的縣長也以此給莊子毅施加壓力,因為張是莊聘來的,說莊也可能是共產黨。莊子毅動員一切力量,充分利用北京的未名社、省政府主席、閻錫山的參謀長等各種關系全力營救,張一麟終獲釋放,到北京一個女子中學去教書。
由于莊子毅等人回到南宮后,撤銷了軍閥統(tǒng)治時期的縣教育局、財政局、建設局等局局長的職務,奪了他們的權。又在《南宮周報》上屢屢刊載文章揭發(fā)上邊派來的縣長、公安局長的種種劣跡,還組織縣農、工、商會聯(lián)合簽名向河北省當局控告他們的罪行。但是,由于縣長、公安局長在省里都有后臺,登報揭發(fā)和控告都沒起作用。相反,莊子毅、鞠霖三的國民黨員卻不為河北省黨部所承認。特別是張一麟事件后,莊等人更是受到很大打擊,以至無法在南宮立足。
此時,駐扎在煙臺市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一師師長劉珍年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培育后備人才,并從長期發(fā)展著眼,決定在煙臺市籌辦一所中學,校長一職便選定自己一向欽敬的同鄉(xiāng)同學莊子毅(二人曾在南宮中學同學一年)。在劉珍年一再催促下,1930年初,莊子毅到了煙臺。下半年開始籌備,建設校舍。校址選在位于南山的山腰地帶,四面無鄰,清幽僻靜,定名為“煙臺私立芝罘中學”,后改為志孚中學。劉珍年自任董事長,莊子毅任校長。1931年秋,學校開始招收新生兩個班(約100人),以后每年招收新生兩個班。很快在該市發(fā)展成為著名的大型中學(現(xiàn)在的煙臺一中),學校規(guī)模與辦學質量堪稱上乘,與山東省立第八中學、私立益文高中三足鼎立。充分顯示了莊子毅的超群的業(yè)務水平和組織管理能力。
理念
劉珍年和莊子毅關系十分密切,對莊敬仰信任。辦校的一些具體計劃,劉主要尊重莊的意見。莊也常到劉處面談,有時二人暢敘至深夜,言語投機,情真意切。
劉平日受其弟劉錫九的影響,曾有一個時期采取“容共”的政策,容納了一批共產黨人并委以重任。劉在軍隊和地方政權中起用了大批的南宮籍、河北的一些進步人士。莊子毅和劉珍年在政治態(tài)度上可以說是彼此默契。莊子毅也起用了一些南宮、冀州及周邊縣的一些有名望人員。教務主任為張貫一(冀州人),訓育主任為鞠霖三(南宮人,為莊南宮中學和北京師大的同學),事務主任為趙少平(冀州人)。教師也多為北京師范大學和北京大學的高材生,多數(shù)為河北人。有一部分為莊在北師大的同學,也有的是莊在南宮中學的同學和同事。其中不乏一些進步人士,也有一些共產黨員。在進步教師劉憲曾(蠡縣人,共產黨員,原為南宮中學國文教員兼訓育主任)等人的幫助指導下,在學生中建立了“讀書會”、“新文學研究會”等組織。1936年4月,學校成立了“民族解放先鋒隊”(簡稱“民先隊”),并秘密建立了黨組織,發(fā)展學生黨員。志孚中學成為煙臺學生運動的策源地之一。
廳長
莊子毅有相當強的社會交際能力,他經常跑青島,在青島各界有諸多關系,還不斷到濟南,和當時任山東省教育廳長的何思源也往來頻繁,關系密切。1932年下半年,山東發(fā)生韓劉之爭,劉部被蔣介石調離煙臺,調往浙江溫州一帶。自此,芝罘中學陷于釜底抽薪的境地,經費無著,難以續(xù)辦。但莊子毅在煙臺素孚眾望,識時應變,活動力強,經過他的廣泛聯(lián)系,四處奔走求助,加上芝罘中學辦學成績卓著,有目共睹,終于改歸市商會主管,由商會負責供給經費。聘請林秋圃、崔葆生等紳商界名流組成董事會,改聘青島市市長沈鴻烈(后曾任山東省政府主席)任董事長。因此,學校的重重困難迎刃而解,得以繼續(xù)經辦。
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規(guī)定:私立學校不得用地名命名。1933年10月,學校在向山東省政府備案注冊時遂改名為與“芝罘”讀音相近的“志孚中學”。莊子毅繼續(xù)擔任校長。其時,學校為三年制初中。學校規(guī)模已發(fā)展到有學生300多人,每年夏季招收新生兩個班約100人,還有附設女子師范部一個班。在煙臺期間,莊子毅與本校女子師范部主任馬孟津結婚。
1937年10月,日寇占領煙臺,學校被迫停辦。學校的民先隊員一部分投奔延安,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結業(yè)后參軍參政。一部分在膠東大地參軍參政,直接投身于抗日戰(zhàn)爭中。
1938年,莊子毅委托事務主任趙少平留校掌管校產和事務。自己和妻子馬孟津遠赴昆明,在那里夫妻二人以制造墨水維持生計。其后夫妻二人又先后在個舊、成都等地流浪,一度窮困潦倒,過著極不穩(wěn)定的生活。
解放后
解放后,南宮中學韓軼南、王瑞林等幾次去函去電誠邀莊子毅回母校任教。同時,山東泰安第一中學校長孫備武(南宮人)素知莊的為人,也幾次邀請莊夫婦二人赴泰安任教。1950年,妻子馬孟津首先去了泰安,在泰安一中任高中語文教員。第二年,莊子毅也到了泰安,任該校地理教員,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爆發(fā)。
文化大革命開始后,莊子毅以老牌國民黨員的名義被遣送回南宮,接受群眾的批判斗爭。莊子毅雖然是南宮國民黨組織的創(chuàng)建人,卻沒有劣跡,在群眾中也沒有公憤,所以并沒有受到太大的打擊。此間應付最多的是接受來自本縣或外地的調查,主要是調查當時國民黨的組織和人員情況,為這些人出具證明材料。后來,有一個時期,莊子毅夫婦回到老家崔屯居住。到文革后期,夫妻二人搬到南宮城里居住。
1978年,莊子毅在南宮城內去世,享年8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