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履歷
瑪麗·亨利 [Mary Henle 1913.07.14],美國心理學家,出生于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的一個猶太家庭。
她父親是德國移民,未接受正規(guī)教育,但曾參加成人教育,母親則完成了大學學業(yè)。她先在史密斯學院主修法語,并在格式塔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之一 K.考夫卡和 J.吉布森門下輔修心理學,1934 年獲文學學士學位,1935 年獲心理學碩士學位。大學期間曾在斯沃特穆爾學院任研究助理(1931)。
成就及榮譽
拿到碩士學位后,她留校任史密斯學院心理系助理,在這里,她和她的導師考夫卡成為同事,從事以格式塔心理學為主的研究。幾年后,她進入布林莫爾學院深入學習社會心理學、變態(tài)心理學、人格心理學、實驗心理學和心理學史,1939 年在麥金農(nóng)(Donald W. MacKinnon)的指導下完成博士論文,獲心理學哲學博士學位。
獲博士學位后,她先受聘于斯沃斯莫爾學院,和她的另一位導師 W.柯勒成為同事并一直保持親密的關(guān)系。1941 年任德拉瓦大學心理學教授,1942 年任布林莫爾學院心理學教授,1944 年任薩拉·勞倫斯學院任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教授,以后又到新社會研究學院,在那里任研究生院的心理學教授。她兩次擔任古根海姆研究員,曾任哈佛大學認知研究研所究員和康奈爾大學訪問教授,1981 年任迪尤肯大學訪問教授。
貢獻
亨利是格式塔心理學家,以研究思維和心理學理論而著名,她的主要貢獻在于對于心理學歷史和系統(tǒng)的詳細注解,她特別關(guān)注了格式塔心理學的歷史。她的博士研究把 K.勒溫的方法與格式塔心理學假設(shè)相結(jié)合。根據(jù)勒溫的研究成果,她和麥金農(nóng)一起編寫了早期有關(guān)動機和人格研究的第一本實驗室手冊《心理動力學的實驗研究》。她還曾編輯《格式塔心理學文獻》和《柯勒論文選》,撰寫過許多關(guān)于格式塔心理學史的論文,設(shè)法糾正了對這種方法的誤解,并發(fā)展了格式塔概念。
她也致力于思維和問題解決的研究。她對邏輯與思維的關(guān)系感興趣,其研究結(jié)果符合人類思維的合理性。在理論分析方面,她的主要興趣在于勒溫、弗洛伊德、吉布森、鐵欽納等的理論以及其他一些主要方法。
1971 年她當選位美國心理學會心理學史分會主席,1974 年任美國心理學會哲學心理學分會主席,1981-1982 年任美國東部心理學會主席,1983 年獲新社會研究學院人文學博士榮譽博士。
經(jīng)驗與思考的關(guān)系
亨利曾以一些三段論形式推理的問題讓成人判斷是否合理,下面是其中的一個例題:
一群婦女正討論彼此的家務事,其中一位說:“我很高興我們正在談論這些問題,討論我們心中的問題是很重要的。我們花費許多時間在家里工作,這些問題自然存在我們心中,因此談論這些問題是非常重要的。”
研究者請被試判斷上面的論述否合理,結(jié)果一位被試回答說:“不合理!因為在家里花費許多時間并不必然表示家務事存在我們心中。”顯然的,被試并未根據(jù)所給的前提去判斷結(jié)論是否合理,他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否定了前提。另一個被試則否定了另一個前提,他說:“談論心中的問題并不重要,除非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
由此可見,成人對于超越日常生活意義的問題常常無法作抽象的推理,即無法作脫離出具體情境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