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 慧理 】 《 佛學(xué)大詞典 》
晉咸和三年(328)至武林山(今浙江杭州西靈隱、天竺諸山),見飛來峰,嘆云:“此天竺靈鷺峰一小嶺,不知何代飛來?佛在世日,多為仙靈所隱。”于是大建佛寺,其中所建靈寺最為著名,后世數(shù)經(jīng)毀棄磨難,又多次重修,今存大殿系清代遺構(gòu),尚有五代、宋、元時遺跡。
據(jù)傳,慧理登武林山時,見有一峰,嘆道:“此乃中天竺國靈鷲山一小嶺,不知何時飛來?佛在世日,多為仙靈所隱!惫噬矫疤祗谩保迕帮w來”,地名“靈隱”。于是慧理在飛來峰下建靈鷲寺(龍泓洞側(cè),明末毀)。咸和三年(328年)在北高峰下建靈隱寺;咸和五年(330年)在澗右建下天竺翻經(jīng)院,原為翻譯經(jīng)卷之處,后因天竺山亦名“靈山”,曾改名“靈山寺”;而后又建靈峰、靈順,故史稱慧理“連建五剎”。據(jù)《靈山志》稱,“飛來峰北麓有靈鷲寺,故峰隨易其名”,“靈鷲寺后有理公巖(亦名燕寂巖)”。靈鷲寺的位置在今理公塔前,后人以為靈隱寺即靈鷲寺,實誤。由于靈隱、天竺寺院由慧理創(chuàng)建,故后人尊奉其為靈竺開山祖師。
古時靈鷲寺與下天竺翻經(jīng)院一澗而隔,同屬一體,同一山門出入,故白居易詩云:“一山門作兩山門,兩寺原從一寺分。”權(quán)德輿也吟詠:“石路泉流二寺分,尋常鐘聲隔山聞。”蘇軾亦有詩云:“靈隱前,天竺后,兩澗春淙一靈鷲!敝聊纤螘r,天竺已另立山門,南宋書法家張即之(1186—1263年)在天竺山門石坊題書“佛國也”。
《靈隱寺志·開山卷》稱:“慧理連建五剎,靈鷲、靈山,靈峰等或廢或更,而靈隱獨存,歷代以來,永為禪窟!睋(jù)傳,西溪石人嶺下的夕照庵為慧理晚年退隱之處,現(xiàn)今龍泓洞側(cè)的理公塔則為歷代紀(jì)念慧理祖師的建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