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普覺禪師廣公提點壽碑》位于靈巖寺墓塔林以南小林內(nèi),立于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碑高260厘米,寬98厘米,圭首。碑陽文25行,滿行53字,凡815字,字徑3厘米,正書。額題“廣公提點壽碑”3行6字,字徑8厘米,正書。
作品
普覺禪師廣公提點壽碑
將仕佐郎、棣州儒學(xué)教授、南宮左思忠撰,靈巖傳法住持嗣祖沙門桂庵野衲覺達(dá)書丹并題額。
夫達(dá)理山禪通方野衲,或院居受業(yè),或錫掛諸方,扶持法道。法道興行,輔弼叢林;叢林茂盛,經(jīng)祁寒暑雨。忘重苦大勞,護(hù)法不避喪軀,安僧哪知有己,將無作有補(bǔ)短絕長。一僧之寒,猶己之寒;一僧之餒,猶己之餒。赤心似舊,白頭如新,寺僧獲優(yōu)足之宜,常住享豐榮之慶。如斯之德,今誰有乎?仆于普覺大禪師見之矣。師姓夏氏,名正廣,字濟(jì)川,揚(yáng)州江都縣人也。年十歲天兵南下,國破家亡,身無定在,有輔國上將軍樞密副使合坦官人引至江北之清平,乃師先祖之故鄉(xiāng),聊為住座。當(dāng)是時也,見師好善,心慕佛乘,年十四送入靈巖,投為出家,拜住持清安老人為師。披剃之后,登壇受具,日往月來,委當(dāng)院門,一了百當(dāng),其為人權(quán)變?nèi)绱。會至元四年八月二十八日,榮受宣命,保護(hù)院門,總統(tǒng)諸師知師多能,給付副身,俾為本寺東西兩架都提點,又賜“普覺大禪師”之號。語云“量才受職”,其在茲乎。師嘗自警曰:“天下三巖,靈巖為最,寺僧雖有,藏教殊無,其如法眾看念何?其如云侶檢驗何?”至二十六年,與住持寶峰長老并眾知事商略曰:“道離文字者禪,不離文字者教,奈教自禪來,禪從教入,使失者得而迷者悟。”遂領(lǐng)本寺數(shù)人,前往杭州南山普寧寺印經(jīng)一大藏,渡江而北龕于靈巖。雖玄奘重來,只是這個師又念曰:“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彪S挈祖父母、父母靈骨抵于泰安之長清,既月乃日,植松楸,立墳垅,重新棺榔,再整衣衾,營葬于縣之南一鄉(xiāng)靜默峪,春秋祭祀,以時思之。其為僧孝親之心,于茲可見。度落發(fā)小師百余人,其高弟一人曰思金等,蒙師之恩,報師之德,建壽塔,立壽碑,不遠(yuǎn)千里出示始末,求文于余,刻諸貞石,傳無窮之名,播無窮之美。余不愧辭荒筆謬,識短才疏,因而為銘。其銘曰:
靈巖名剎古道場,叢林人物皆諸方。
出類拔萃誰非常,阿師頭角獨軒昂。
圣朝平土收封疆,慕羶隨蟻歸吾皇。
靈巖薤發(fā)十歲強(qiáng),清安門下蘭生香。
天書一札受十行,院門威護(hù)增威光。
東西兩架僧主張,有條不紋歸權(quán)綱。
大師普覺心清涼,寒灰枯木為肝腸。
取經(jīng)一藏從蘇行,眾心閑靜師心忙。
祖先靈骨俱攜將,歸來卜葬南一鄉(xiāng)。
功成名遂難掩藏,建碑立塔為昭彰。
思金求文來我旁,恨無健筆為發(fā)揚(yáng)。
愿師壽算等無量,名與方山同久長。
至元三十一年仲夏重五日。
門人庵主思金等立石,當(dāng)山傳法住持嗣祖沙門桂庵野衲覺達(dá)勸緣,錦州族人石匠夏友、夏明刊。
史料
《刻碑姓名錄》
書名:刻碑姓名錄[普通古籍] : 三卷/ (清)黃錫蕃撰
ISBN:(線裝)
作者: 黃錫蕃清
出版社:北京 : 中國書店
年份:1982
頁數(shù)和開本:刻本, 重印 1冊(1)
叢編項:咫園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