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祖父劉泰詹(1790-1852),字尊卿,一字峨如,號沙農(nóng),別號水曲山人。靖江人,梓溪劉氏之后。博學(xué)多聞,文采斐然。著有《愛日堂文集》、《卮言齋詩稿》等。父親劉和(1828-1856),字筱周,一字少卿,是劉泰詹的小兒子。自幼聰穎,有“神童”之稱,博通經(jīng)史,除了應(yīng)試八股文章外,詩詞歌賦也自成一家。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內(nèi)閣學(xué)士督江蘇學(xué)政張芾到常州考核生員,對劉和的學(xué)識大加贊賞。劉和病逝時,劉庭燝年方6歲。他天資聰穎,自幼受名師指導(dǎo),舉凡儒家經(jīng)典、詩詞書畫,靡不涉及。父親的遺著《青立山房詩集》也是他的范本,時常記誦。他還是擅技擊,是個武林高手。光緒二年(1876年),他果然不負眾望,考中舉人,光緒九年(1883年),他終于圓了他祖父與父親的夢想,考中進士,時年32歲。他也是靖江歷史上最后一名進士。光緒二十年(1894年)三月,劉庭燝被吏部簽掣湖南桂東縣擔任知縣。桂東地處偏遠,劉庭燝以母親年事已高需要照料為由,向吏部申請,換一個相對較近的地方。五月,劉庭?改任河南歸德府虞城知縣。
此后劉庭燝還做過滑縣、嵩縣等地縣令。在任期間,有惠政,打擊偷盜行為不遺余力。劉庭燝雖然才華橫溢,但是性情耿介,不善于處理人際關(guān)系,潔身自好,不肯同流合污,常被其他官吏所忌恨。工作環(huán)境縛手縛腳,劉庭燝也意興闌珊。不久,母親沈氏病故,他借此辭官回歸故里。
劉庭燝畢竟是進士出身,又做過知縣。當時的靖江縣令也需借重他的聲望,所以聘請他董縣理事。劉庭燝辦事認真。他倡修文廟、疏浚河道、賑濟災(zāi)民,做得盡心盡力,而且又不愿意揩油,所以跟他一起做事的人就暗里牽制他。劉庭燝察覺后,憤懣異常,不久就染病去世了。
劉庭燝的詩學(xué)習(xí)蘇軾、黃庭堅,著有《劍嘯詩鈔》!督K通志靖江征訪稿》中收有他的七律《秋日感懷八首》,應(yīng)該作于光緒十年前后,在京城等待吏部安排職務(wù)之時。這是我們現(xiàn)今唯一能看到的他的作品。這組詩充滿了對前途的憂患與現(xiàn)狀的不滿和對家鄉(xiāng)的思戀。且擇其一錄于下:
落拓長安事事違,秋風(fēng)欺客露侵衣。
燈花紅處蟲相語,木葉黃時雁不歸。
鄉(xiāng)國飄零書信斷,門庭闃寂故交稀。
升沉已定何須說,莫向君平問是非。
劉庭燝晚年以書畫自怡,“書法晉唐,工花鳥,并能卓然自立,邑人至今寶之!
時下,網(wǎng)絡(luò)上流傳有三幅劉庭?的書畫作品,不知真假。第一幅是山水扇面,第二幅是花鳥四屏,第三幅是畫鳥絹本灑金團扇。如果三幅全確系真跡,則是靖江歷史文化的寶貴文獻。劉庭?的官位不高影響也不大,書畫作品的價位不會很高。家鄉(xiāng)的有識之士,當設(shè)法購回保存之。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夏,河南開封府文廟西邊的河督署內(nèi),時任河?xùn)|河道總督的任道?正在和幕僚商議今年黃河汛期防洪之事,忽然一個下人進來稟報,說滑縣縣令劉庭燝求見。任道镕吩咐客廳看茶。
任道镕處理好公務(wù),換下官服,來到客廳,見到了等候多時的劉庭燝。
劉庭燝施禮完畢,開門見山說:得知制臺大人是父親的生前好友,所以特地來請您為父親作傳。
任道镕忙問:令尊何人?
劉庭燝答:卑職是靖江人,家父叫劉和,字少卿,不知制臺大人可還記得?
任道镕驀地一怔,官場的傾軋、繁瑣的公務(wù)、歲月的消磨,那些無限美好的青春歲月早就沉入記憶深處,沒有時間也沒有心境去梳理,如今卻被眼前這個似曾相識的年輕人喚醒。
深夜,75歲高齡的任道镕,追昔撫今,提筆寫下了《劉同年少卿公傳》。傳中,他回憶起四十六年前的道光三十年,他與劉和、翁同龢一同赴京參加拔貢朝考的事,“追憶少壯交際之厚,晨夕揚風(fēng)扢雅之至情”。
此時,翁同龢已貴為軍機大臣,加太子太保,賜雙眼花翎,可謂位極人臣。
而劉和已經(jīng)作古四十年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