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鄭大仲(1900—1980),又名家孟,福建德化縣潯中鄉(xiāng)大坂村人。少時家貧無法上學,隨父明淵學習砌石工藝。及長,兼學永春“紅山派”石匠之長,博取眾技,尤善干砌。民國19年(1930年),德化縣城辟建體育場,翌年,鄭大仲應聘與“紅山”石匠同場砌筑圍墻,并以“全干砌,立基穩(wěn),三塊貼,后根實,鎖面固,平直工整,速度快”為標準開展競技活動。鄭大仲以所砌圍墻固如鐵鑄,被稱為“鐵石手”,一時聞名遐邇,德化、永春遇有河堤大壩崩潰,或名流大戶建樓房宅第,多聘鄭大仲砌建石基。民國期間,丁墘村的丁溪壩,數(shù)次砌筑均被洪水沖垮,最后經鄭大仲砌建,歷經數(shù)十年,至今猶堅如磐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鄭大仲足跡遍及縣內外,土坂電廠、泗潯圳、萬古電站、瑞坂水庫、□溪兩岸河堤,三班、上涌、湖頭及永春的吾峰、蓬壺等高難度堤壩多經其手砌,歷經洪水考驗,穩(wěn)固無恙。其主要技法有:硬溪壁尋凹穴以條石穿伸固壩法、沙土爛地深埋長松木固壩法。砌筑溪堤、圳壁大面積溜方擋土墻,則改變舊砌直壁為消腰形或馬鞍形卷底面護壁法,保持久年不圮塌,如泗潯圳溜方擋土墻、縣手聯(lián)社車木廠后山(駕云亭山)溜方、富東街楓樹潭堤岸均單軌干砌,迄今屹立牢固。1956年,鄭大仲以亂石干砌英山大墘圳堤堅固美觀,晉江地區(qū)組織現(xiàn)場參觀,被譽為全專區(qū)砌石高手;1964年又與上涌石匠分段砌建土坂泗潯圳大溜方馬鞍形擋土墻,技高一著,工整牢固。1970年,帶病受聘砌建瑞坂水庫大壩,大仲動工前先觀察地形結構,提出改重力壩為應力拱壩、壩厚由25米縮為5米的主張,獲得工程指揮部采納,建成跨長60米的薄殼拱壩,至今固若金湯,為德化首倡拱壩,并由省水利大隊推廣應用。鄭大仲砌石筑壩傳藝多人,其子孫也成為砌石能手,四代相承,堪稱“砌石世家”鄭大仲于1980年病逝,終年7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