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張繼(1882-1947)
1882 年出生,河北省滄縣人(今南皮縣孫清屯人)。國民黨元老。原名溥,字溥泉。
1899 年留學(xué)日本早稻田大學(xué),并積極參加反清活動。
1905 年 8 月,在東京加入同盟會,任該會司法部判事,直隸主盟人,兼《民報》編輯和發(fā)行人。
1908 年赴法。
1911 年回國后,任同盟會本部交際部主任兼河北支部長、國會第一屆參議院議長。
1912年8月25日,同盟會等5團體正式改組為國民黨,在北京召開成立大會,出席并 與閻錫山、楊增新、李烈鈞、胡瑛、王傳炯、溫宗堯、陳錦濤、陳陶遺、莫永貞、沈秉堃、松毓、褚輔成、于右任、馬君武、田桐、譚延闿、張培爵、徐謙、王善荃、姚錫光、趙炳麟、柏文蔚、孫毓筠、景耀月、虞汝鈞、張琴、曾昭文、蔣翊武、陳明遠一起被推舉為參議。
1916 年任孫中山護法軍政府駐日代表。
1920 年任廣東軍政府顧問、國民黨北方執(zhí)行部主持人。
1921 年任國民黨廣州特設(shè)辦事處干事長,中國國民黨宣傳部長,北京支部部長。
1922 年11 月,攜帶孫中山親筆信到北京與蘇俄使者越飛會談。
1924 年1 月,當選為國民黨一大中央監(jiān)察委員。6 月19 日,與謝持、鄧澤如等聯(lián)名提出 " 彈劾共產(chǎn)黨案 " ,受到孫中山斥責(zé)。
1925 年11 月,積極參與國民黨右派西山會議派活動。
1927 年任國民黨中央特別委員會委員。后歷任國民黨南京政府司法院副院長、北平政治分會主席、國民黨三大至六大中央監(jiān)委委員、國民黨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史館館長等職。有《張溥泉先生全集》及《編補》。
1947 年12 月15 日在南京病逝。
在日本向大杉榮學(xué)習(xí)世界語,后在《新世紀》周刊上倡導(dǎo)世界語,20世紀初支持推廣世界語。著述編有:《張溥泉先生全集》和《張溥泉先生全集補編》。
相關(guān)故事
1935年11月1日,愛國志士孫鳳鳴在湖南路中央黨部大禮堂前刺殺汪精衛(wèi)時,很多高官嚇得屁滾尿流,張靜江滾在地上,孔祥熙一個勁地往汽車底下鉆……當時,54歲的張繼站在汪精衛(wèi)身邊,聽見槍聲,他猛然撲了過去,緊緊抱住“刺客”的腰;張學(xué)良跑過去,一腳踢飛了孫鳳鳴的手槍,兩個北方佬,制服了刺客,保全了汪精衛(wèi)的性命。
張繼的膽子不可謂不大,但他怕老婆也是出了名的。其妻崔震華,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委員,制憲國大代表,是一個有名的“河?xùn)|獅子”。當年,宋慶齡、何香凝在國大提出了“聯(lián)俄抗日”的提案,張繼也在上面簽了名。回去向老婆如實匯報,劈頭蓋臉挨了一頓臭罵。于是找何香凝,要求把自己的名字勾去。眾人責(zé)問他為何這樣輕率,張繼紅著臉承認:“是老婆不贊同孫夫人的主張,不讓我簽字,奈何?”
有人和張繼開玩笑說:“你像猛虎一般,連子彈都不怕,為何怕老婆呢?”張繼解釋:“老婆是u2018獅子u2019,u2018老虎u2019再厲害,能不怕么?再說,天下男人怕老婆,惟獨我老婆不怕我!泵鸵宦,還真是那么回事。仔細一琢磨,不禁啞然失笑。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張繼對西安名勝古跡的保護,是在“發(fā)揚民族之精神,用符籌備西京之原意”的指導(dǎo)思想下進行的。而其做法也頗為特別:首先是動員中央、地方和社會各界的力量,進行保護。茂陵、昭陵的修繕,是他直接向中央請款,爭取地方撥款完成的;杜公祠先后兩次修葺,首次修葺,就是他以個人名義倡議各界捐修的;對于藍田曇花寺、水陸庵古跡的被毀被搶,戶縣草堂寺玉石塔頻遭毀壞,曲江王懋、王用賓墓前石虎、石羊被盜以及灃橋牌樓的險被拆除,他聞報后迅速指示函達各屬縣府,借助地方政府力量加以制止。另外,在規(guī)劃西京公路網(wǎng)時,他有意識將各名勝古跡納入其中。先后完成了漢京北路、未央宮路、木塔寺路、杜陵路、曲江池路及沿浐川各路。凡百余里,使游人由此“即可欣賞西京近郊風(fēng)景一周”。再有,就是在若干古跡附近創(chuàng)設(shè)學(xué)校,“旨在灌輸發(fā)揚我先烈雄武、創(chuàng)造精神,保護各處古跡,兼為普及地方教育,救濟地方失學(xué)兒童及民眾。”這應(yīng)該是其所有做法中最具特色、最富創(chuàng)意的。張繼籌建西京陪都期間,以西京籌名義辦過三所學(xué)校,即茂陵小學(xué)、昭陵小學(xué)和天祿閣小學(xué),三所學(xué)校都設(shè)在著名古跡跟前,這種“借古跡以啟發(fā)涵養(yǎng)學(xué)生愛國情愫,因?qū)W校斯文而使古跡得以保存和保護”的深意,仍不失其借鑒的意義。
抗戰(zhàn)勝利后,或謠傳寒山寺詩碑已毀于日寇,于是吳湖帆想到當時國史館館長張繼與唐代詩人同名,如果求得一紙法書,可以為古寺平添一段佳話。吳于是請友人濮一乘到南京求字,誰知不幾天竟在報紙上見到張繼的訃文,湖帆慨嘆久之,度張書必不能得。又數(shù)日,忽接南京函,竟張繼絕筆,詩后有跋:“余夙慕寒山寺勝跡,頻年往來吳門,迄未一游。湖帆先生以余名與唐代題楓橋夜泊詩者相同,囑書此詩鐫石。惟余名實取恒久之意,非妄襲詩人也。中華民國三十六年十二月,滄州張繼”。
(圖)張繼猝發(fā)心臟病而卒,竟在寫此詩之當日,此真絕筆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