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海尼克于1910年5月1日生于美國芝加哥市,父母是捷克斯洛伐克人。1931年大學畢業(yè),1935年獲芝加哥大學天體物理學博士學位。
他先后在俄亥俄州立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天文系和天文臺擔任教學與研究工作。
1956-1960年,他任史密森天文臺副臺長.負責建立人造衛(wèi)星跟蹤網(wǎng)的計劃。
1960--1975年,他擔任伊利諾斯州西北大學天文系主任和天文臺臺長。
1986年4月27日,科學UFO學之父、美國的著名學者約瑟夫·艾倫·海尼克因患腦瘤醫(yī)治無效,在美國亞利桑納州斯科茨代爾市不幸去世,享年76歲。
UFO研究
從1948年起,美國空軍聘請海尼克博士擔任妒忌計劃及后來的藍皮書計劃天文學顧問。他一直擔任這個職務,直到美國空軍于1969年正式放棄對不明飛行物的研究為止。最初擔任這一職務時,他對不明飛行物現(xiàn)象并不相信,后來他的觀點逐漸改變,但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想向外界透露自己的觀點。一些不知道他這種變化的人甚至貴怪他.既然不同意美國空軍研究不明飛行物現(xiàn)象,為何不毅然辭職。對此,他當時為自己申辨的理由為:“我不愿意失去世界上惟一的不明飛行物情報來源!蓖ㄟ^這20年接觸軍事情報的生涯,使海尼克博士擁有了無以取代的經(jīng)驗,他從此開始研究UFO。
外星人接觸等級
約瑟夫·艾倫·海尼克還創(chuàng)立了外星生物接觸等級。外星生物接觸現(xiàn)時共分五類, 海尼克博士起初只提出了首三種類別的接觸,其余兩種的類別則是后人所增添的,但這些額外增添的類別并沒有普遍的被不明飛行物研究者所接受。
外星生物接觸等級
第一類接觸:近距離目擊
第二類接觸:人體的某一部分觸及UFO上某一東西;或目擊觸擊遺留痕跡
第三類接觸:看清了UFO,特別是看清了其中載的類人高級生命體
第四類接觸:直接與UFO或宇宙人接觸,其方式有被劫持、被檢查
第五類接觸:人類用友好信息與外星文明聯(lián)系
相關書籍
他的三部論著標志著他對UFO的研究逐漸深入。這三部論著分別是:《UFO經(jīng)驗談》(1972年),1974年和1975年其法文版《不明飛行物:神話與現(xiàn)實》出版;《現(xiàn)實的邊緣》(1975年),1978年其法文版出版;《海尼克UFO報告》(1977年),1979年其法文版《不明飛行物新報告》出版。
海尼克博士一生中發(fā)表了大量天文學與UFO學的文章。早在1953年,他就在(美國光學學報)上發(fā)表文章,從大氣光學的角度闡明研究不明飛行物現(xiàn)象的意義。
1973年,海尼克博士創(chuàng)立11“UFO研究中心”(CUFOS)。該中心的月刊《國際UFO報告》很快就成為一份最重要的UFO學出版物。UFO研究中心每年都舉行年會,并發(fā)表年會會議錄。
海尼克博士是創(chuàng)立科學UFO學的奠基人。他主張盡可能地利用現(xiàn)有的物理學儀器探索不明飛行物現(xiàn)象,除非有充分材料證明它們不過是某種已知現(xiàn)象。
他在接受采訪時,一再強調這種現(xiàn)象的極端復雜性和它們的物理特點。他對不明飛行物現(xiàn)象惟一堅信的一點是:這對于人們認識實在的事物至關重要,對我們現(xiàn)有的思維體系具有潛在的革命性意義。
他說:“我覺得,不明飛行物預示著我們的科學范例將發(fā)生變化!
可以說,約瑟夫·艾倫·海尼克是一個非教條的學者一個敢于面對各種嶄新假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