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王雅量生而穎勄,7歲能屬文,15歲應童子試三冠其軍,甲午(1594)年赴省試第3名,甲辰(1604)成進士,初授山西陽城縣令。
上任之前,其父王慎告誡他為官之道,并叮囑說:“廉生公,公生明,明生斷。”王雅量跪受其教,到陽城后廣施惠政:公正斷案,民無冤情;嚴禁辦事吏員漁肉百姓;鏟除虎害,蠲免徭役;除暴安良,救濟窮人。他特別注意培養(yǎng)人才,公務之余,教授學生,造就賢士,先后有五名學生中進士,使當?shù)匚慕膛d起。學生張慎言(字藐姑)官至南明吏部尚書、張雨蒼官至大中丞,當時澤州太守對他考評是:“仁明閭左歸心,廉威豪右斂跡”。
庚戌(1610)年,王雅量以政績卓異升遷朝中御史,臨辭行,陽城士民“攀臥車軹,不得發(fā)”。走后,縣人立生祠祭祀。
乙卯二年(1616),遼東、山東大饑,群起為盜。王雅量思念母親,數(shù)次上章始得回籍侍養(yǎng)。在家不久,朝命其按察陜西。當時陜西久缺長官,案件積累滿40余筐,王雅量一一清理、如掃落葉。不久家報母病,他上疏疾歸,取道陽城,看望舊治地百姓,引起震動。
陽城縣志職官傳
載:“邑人士無貴賤老幼,皆爭迎道左,如見慈母!
《墓志銘》一種悼念性文體
有:“黃白婦孺率頂盆焚香、喧闐路衢,爭迎使君!
王雅量在家侍奉病母,時間不長,又被命為廣東參政,這時其母病故,不能赴任。在家守喪滿三年,朝廷令補四川道,不久改為大理寺少卿,因不依附魏忠賢私黨,被假借圣旨勒令退休。魏黨失敗,朝廷起為光祿寺卿。他謹慎供職,聲望日隆?赏跹帕康谑诉M,不久以患病告休回籍。
王雅量在家養(yǎng)病,病危時告誡諸子說:“昔曾子易簀時,元抱首、申抱足,至今美談。以余所遘際,頗相類,更復何憾?第少有志于圣賢之學,生平斤斤自持,雖較之當官浚民、居鄉(xiāng)轢里者有間,然于大道概未有聞,以是為塊耳!”,語畢,翛然而逝。
王雅量去世之日,全城街巷不是哭聲即是嘆息聲。朝廷賜葬,神位入“鄉(xiāng)賢祠”。他的文章、詩作,載入縣志。是一位載諸青史的賢良方正、愛國愛民的清官。
個人作品
王雅量離開陽城20年后,聽說百姓還思念自己,甚為激動,寫詩一首寄給他們:
回首行山夢一場,飛鴻幾度意何長。
猶憐父老牽裾淚,更入公卿華袞章。
自愧勞心輸卓茂,敢期遺愛系桐鄉(xiāng)。
邑人若問吾何狀,似舊愁眉鬢又霜。
人物成就
王雅量雖升朝官,但仍是憂國憂民,頭發(fā)都白了。詩寄陽城后,當?shù)厝丝淘娪谑傇趬Ρ谏稀?/p>
王雅量離陽城到北京,考授南京御史。侯旨期間父喪回家。守孝期滿,攜帶老母到北京候旨。不久,得到按察遼東圣旨,當時女真部落努爾哈赤久欲侵犯明朝,同事們都為他安全擔心。王雅量卻神態(tài)怡然,當日拜辭朝廷,派人將母親送回故里,自己單車就道,抵達行營開原。他到任即訓練軍士,制作武器裝備。努爾哈赤派人來叩拜,王雅量向他陳明雙方邊境利害關系,并及時將實際情形奏章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