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工畫蘭竹,頗能自出新意!赌纸裨挕⑶瀹嫾以娛贰
詩文編輯
同知陸玉書《釣艚岙》詩:
棋布星羅樹石屯,中留空闊各成村。
東連榴嶼蟠西嶠,南接甌江控北門。
潮汛迥旋山動蕩。水云封鎖月黃昏。
閩檣粵舶來多少,都為魚鹽習坎喧。
《墨林今話、清畫家詩史》簡介
今人常將書法家和畫家視為一體,然而清人多有分別,對他們各自作出傳記,故本書依其類別作出敘述的處理.《國朝畫征錄》,《續(xù)錄》,各三卷,張庚著,蔣泰等校梓.張氏,浙江秀水人,恬淡不以科舉為意,以布衣應(yīng)乾隆博學鴻詞科,未中,肆力于詩文與書法,尤好繪畫,自成一家.他在長江中下游,中原及北京間的游歷期間,"載稿于行笥,凡遇圖畫之可觀者,輒考其人而錄之."(《自序》,第71冊第81頁)開始創(chuàng)作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脫稿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乾隆四年(1739年)得友人幫助刻印問世.所寫為明末和順康雍間人,約三百名,有達官貴人,也有遺民,隱士,僧道,閨秀,妓女,詳見目錄.(【附錄39,3頁;原書第71冊第85頁-89頁】)著錄人物生平事跡和繪畫成就,特點,且對此兩點并重,如卷下《釋性潔》,《道顛道人》,《閨秀王端淑》,《續(xù)錄》卷上之《高鳳翰》,《虞景星》等.(【附錄40,2頁;第71冊第160頁,第185頁】)王端淑能詩,工花草畫,力辭清廷之征召;黃媛介工詩賦,擅長山水畫,不嫁名士張溥,并能預(yù)言其亡;虞某某不但長于畫松,且善于品畫,欲改張庚的畫而不可得.都寫得有血有肉.所提供的在當時認為的奇人,畸人資料,彌足珍貴.此書原刻本外,收入《畫史叢書》,《清代傳記叢刊》.
《國朝院畫錄》,上下兩卷,胡敬輯.胡氏,進士出身,官翰林院侍講學士,另作有《崇雅堂文集》.所謂"院畫",指畫院之作.清廷設(shè)有畫院,備有專官,繪畫國家武功,要事,重大慶典,幫助皇帝鑒賞歷代名畫.此書為官修,成于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專門記載供奉內(nèi)廷的畫師的生平及其畫事活動,不涉及院外畫家的歷史.所寫人物四十一位,有焦秉貞,冷枚等人.每個人物的生平比較簡約,而詳于畫事活動,如卷上黃應(yīng)諶傳,焦秉貞傳,對前者說明其簡歷,交代他創(chuàng)作《閱武畫稿》,對后者,重點敘述其與康熙帝論董其昌的《池上篇》畫,并由此討論中國與西洋畫法的不同.(【附錄41,1頁.《清代傳記叢刊》本,第71冊第225頁】)此書有胡氏三種本,另收入《畫史叢書》和《清代傳記叢刊》.
《國朝畫識》,《墨香居畫識》,馮金伯著.作者從過軍,做過小的學官--句容訓導,精力用于詩古文詞和書畫的研究,特別是對繪畫,幼年即"有志畫學",后來"日事翰墨,未嘗少倦",極力追求畫藝的精進.(見《國朝畫識自序》,第71冊第351頁)《國朝畫識》成于乾嘉之際,由清代一流學者錢大昕作序于嘉慶二年(1797年).全書正編十七卷,補編二卷,書寫清朝建國以來一百四十年間的七百七十余位畫家的歷史,其人數(shù)之多,遠遠超過以前的畫家傳記.其敘述對象,包括社會各種類型的人物,社會名流而外,三教九流中之有繪畫成就者亦不遺漏.寫作前馮氏搜集了大量素材,寫時注明資料出處,如卷7顧正陽傳,即據(jù)《松陵詩征傳》,袁質(zhì)中《樸庵稿》寫成,并作了說明.《墨香居畫識》,十卷,是馮氏將歷年積累的關(guān)于畫家的札記匯編而成.寫法上與前書不同的是不再注明資料來源,但均有來歷,并寫明自身的感受,如卷六章逸傳,程貞白傳,敘述他們的為人作風,繪畫成就外,感嘆他們的享年不永.(【附錄42,1頁.第72冊第256頁】)馮氏著述嚴謹,書成,恐有差誤而不立即出版,后始刻印,并見于《清代傳記叢刊》之中.
《墨林今話》,十八卷,《續(xù)編》一卷,蔣寶齡著,成于咸豐元年(1851年).蔣氏,常州人,布衣終身,致力于詩畫,所畫山水高逸古俊.在內(nèi)容方面繼承張庚《國朝畫征錄》,因張書寫的是清初人,蔣氏續(xù)之,寫乾嘉道三朝的畫家,兼及這些畫家的詩歌成就.如卷6駱綺蘭傳,寫其身世:寡居,吟詩,師從袁枚,喜畫蘭,"以寄孤清之致".(【附錄43,1頁.第73冊第176頁】)
又如同卷石廷輝傳寫道:"吳縣石廷輝,號云根,又號鐵華巖客.能詩善書,工草蟲花鳥,為吳補齋入室弟子.嘗以遺筆畫斗蟋蟀圖,略具形似,而生態(tài)儼然,怒氣勃勃,躍出紙上,觀者嘆絕.其他點綴動物,無不神韻天成.非靈氣在腕,曷能臻此.曾一北上,未幾返,作詩甚多.年四十二遽歿,稿皆散佚,僅得其自題《牡丹》一絕,云:’畫家支派與誰評,千古風流付管城.我學牡丹求粉本,瓣香幾度薦花神’.子硯香,名馥,邑諸生,亦善畫."(《清代傳記叢刊》本,第73冊第173頁.)敘其所畫之蟋蟀圖神態(tài)畢現(xiàn),文字寫得非常生動.此書初刻于咸豐初年,后有《清代傳記叢刊》本.
《清畫家詩史》,二十卷,李浚之著.此書比《墨林今話》更明確地將詩人和畫家聯(lián)在一起,將人物的詩畫并論,蓋因"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許多文人是將二者融為一爐.作者有鑒于此,著意于題畫詩,自幼迄老而不中輟,寫書,四易其稿,成于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二十五年后的1930年刊刻竣工,誠屬不易.此書寫法,以人為單元,一人一傳并題畫詩;人,述其生平及繪畫特長,如蘊端傳,見附文.(【附錄44,1頁.第75第478頁】)清末民初教育家嚴修致函李氏,謂此書"別開生面",允系定評.(見《清代傳記叢刊》本,第75冊第100頁.)此書在原刻本外,有《清代傳記叢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