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太平天國革命爆發(fā)后,咸豐十一年(1861年),李鴻章在家鄉(xiāng)淮南地主團練的基礎上組建淮軍。同治元年(1862年)春,李鴻章率淮軍乘英國輪船到了上海。在外國勢力的幫助下,李鴻章在滬購置外國槍炮,聘請洋人為槍炮教習。法國軍人畢乃爾亦投奔淮軍,被李鴻章派到劉銘傳所率"銘字營",教練士兵槍炮。
此后,劉銘傳授予畢乃爾記名總兵,派他統(tǒng)領炮營.畢乃爾率炮營追隨劉銘傳轉(zhuǎn)戰(zhàn)江南各地,在攻打江陰、無錫、常州等地的太平軍的軍事行動中,頗為"賣力",深受清廷及李鴻章、劉銘傳等淮軍將領的賞識,被授以頂戴花翎(三品頂戴)及"法什尚阿巴圖魯"的名號。
個人生活
畢乃爾在加入淮軍后,便遵循中國習俗,"冠帶發(fā)",學講中國話,娶中國女子為妻,并萌生加入中國國籍的想法。
在鎮(zhèn)壓了太平軍后,他又隨劉銘傳所率的淮軍西上攻剿捻軍。途徑廬州(合肥)時,因劉銘傳部官兵多為合肥人,故在合肥停留一段時間。畢乃爾在與合肥人的接觸中,深感此地民風淳樸,對合肥印象很好,故向清廷請求在合肥定居入籍。畢乃爾這一請求得到李鴻章、劉銘傳的支持。同治五年三月十一日,李鴻章就此向清廷上《畢乃爾入籍合肥片》,認為清廷"應準如所請,以遂其所歸"。不久,清廷批準了畢乃爾入籍合肥的請求。
畢乃爾在入籍合肥前,已在當?shù)刭徶锰锂a(chǎn),房舍,退役后,便以退職軍官的身份,在廬州定居,成為清代入籍安徽的唯一外國人。
1867年2月,“銘軍”在湖北境內(nèi)同捻軍相遇。貿(mào)然出擊的劉銘傳被捻軍分割包圍,手下大將死傷無數(shù),畢乃爾也在激戰(zhàn)中陣亡。后來,劉銘傳將他的棺木帶回六安,并在城南(現(xiàn)金安區(qū)境內(nèi))原白塔寺鄉(xiāng)桱樹庵村的嚴小莊子選了塊風水寶地厚葬了他。據(jù)說,老畢的墓地很氣派,當時“合肥三怪”之一的王尚辰還題了一副對聯(lián)刻在墓前4米高的石柱上。題曰:異地借才,用夏變夷真杰士;同仇敵愾,摧鋒陷陣大功臣。
1958年,畢乃爾的墓地被毀。直至1985年,為迎接安徽省暨合肥市聯(lián)手舉辦的臺灣建省、劉銘傳任首任巡撫100周年學術(shù)研討會,劉的后人曾去白塔寺尋找過,僅看見一張墓地的石供桌,而現(xiàn)在更什么都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