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余承業(yè),字懋賢,號草池,蒙古族,四川 青神人,生于明 弘治已未年(公元1499年)四月二十六日申時,卒于 萬歷甲戌年(1574年)七月二十一日卯時,葬 青神縣(今四川省 夾江縣 梧鳳鄉(xiāng))月臺山。 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科進士,初授 刑部主事,后升云南按察司 僉事。余承業(yè),南平王 鐵木健七世孫, 根六公余德成六世孫,余永泰 玄孫,戶部郎中 余祥之 曾孫, 戶部 主事余子偉之孫, 兵部尚書、 太子太保 余子俊之侄孫, 戶部員外郎 余寰第六子。
史料記載
余承業(yè),貫四川眉州 青神縣,軍籍,縣學(xué)生,治《 詩經(jīng)》。字懋賢,行六,年二十四,四月二十六日生。曾祖祥( 余祥), 戶部郎中贈 都察院 右都御史。祖子偉(余子偉), 文林郎贈戶部 主事。父寰( 余寰),戶部員外郎進階 奉直大夫。母程氏,封 太宜人。慈待下。兄承芳,監(jiān)生;承恩,官生,南京 錦衣衛(wèi)指揮僉事;承勛( 余承勛),翰林院 編修;承禮。娶趙氏。四川鄉(xiāng)試第七名,會試第三百四十八名!都尉付赀M士 登科錄》
余承勛,貫四川 眉州青神縣,軍籍,縣學(xué)生,治《 詩經(jīng)》。字懋昭,行三,年二十四,二月十七日生。曾祖祥( 余祥),戶部郎中贈都察院右都御史。祖子偉(余子偉),文林郎贈 戶部主事。父寰( 余寰),戶部員外郎。母程氏,封 安人。重慶下(注:重慶下,祖輩俱在。此處存疑,應(yīng)指其祖母在世。時年余子偉、 余寰均已故,詳“碑志”等記載)。兄承芳, 監(jiān)生;承恩,監(jiān)生;承禮、承業(yè)。娶楊氏。四川鄉(xiāng)試第三十九名, 會試第二百九十七名! 正德十二年進士登科錄》
家族關(guān)系
曾祖:余祥:字從吉,四川 青神人,生于明 洪武丁卯年(1387年)九月二十六日,卒于明 正統(tǒng)戊午年(1438年)三月十六日。明 永樂戊戌年(1418年)進士,戶部 主事,仕戶部 郎中,贈 都察院右都御史、 資政大夫。
祖父:余子偉,字士奇,生于明 正統(tǒng)戊午年(1438年)八月初三日, 遺腹子,世系表記載卒于明成化癸巳年(1473年)十月十一日,紀年詳述記載卒于明 成化丙申年(1476年)十月十八日。官戶部主事晉 員外郎,進 光祿大夫。
父親: 余寰,字奠宇,約生于1460年七月十六日,卒于1506年十二月二十日, 弘治戊午年(1498年)舉人,弘治己未年(1499年)舉進士, 戶部主事,終戶部 員外郎,贈 奉直大夫。
生母:程氏,封太宜人,生于明 天順已卯年(1459年)八月二十八日亥時,卒于 嘉靖丁酉年(1537年)七月二十日申時。合葬麒麟瑩。生四子:長承恩,次承勛,三承業(yè),四承禮。
大哥:余承芳,庶出,字懋志,號仙池,監(jiān)生,授錦衣衛(wèi) 百戶。
二哥:余承恩,字懋忠,號鶴池,繼為 伯考 余寘之后,生于 弘治辛亥年(1491年)八月十五日巳時,卒于 嘉靖癸卯年(1543年)十一月十六日亥時。1516年 舉人,官至永寧 參將,著《鶴池詩集》8卷。1518年襲南京 錦衣衛(wèi)指揮僉事;1525年,擢湖廣都署都指揮僉事;1528年,擢四川都 司長;1532年,擢疊茂營 游擊 參將;1536年,擢參軍并加 提督敘瀘及貴州迤西等處地方 職銜。元配吳氏、繼配謝氏同賜 諭祭。1543年十一月余承恩卒,余承業(yè) 服闋如京上疏論 余子俊子 余寘被謫之由,奏上蒙恩準蔭一子錦衣指揮 僉事!犊滴跛拇ǹ傊尽と宋铩罚河喑卸,四川青神人,字懋忠,號鶴池,余子俊之孫,明嘉靖 進士,襲父職,改四川 都司,充永寧 參將,贈 昭勇將軍!犊滴 四川總志》載嘉靖年間曾任四川 指揮使司指揮使。著《鶴池詩集》八卷。子余蔭、孫余茂發(fā)、裔孫 余楍均襲 錦衣衛(wèi)。
三哥: 余承勛,字懋功,號芳池,生于明 弘治甲寅年(1493年)二月十七日申時,卒于明 萬歷癸酉年(1573年)二月二十一日丑時,明 弘治年間(1516年)中舉人,正德十二年(1517年)中進士,官授 翰林院 國史 修撰官(1522年授)。明 隆慶時,授 太常寺卿,贈 太中大夫、 資治少尹。
四哥:余承禮,生卒不詳。見于《正德十二年進士登科錄》 余承勛名下;又見于《嘉靖二年進士 登科錄》余承業(yè)名下;又見于1984年7月四川省 樂山市夾江縣 青州鄉(xiāng)金星村出土 漢白玉墓志文物(現(xiàn)收藏于四川省 夾江縣文管所),1518年 正德十三年戊寅,五月十八日,翰林院 庶吉士余承勛祖母太安人葬于 青神縣長泉,升庵撰《明故封太安人余母張氏 墓志銘》。
五哥:失考,應(yīng)為夭折,《青神余氏家譜》已無記載。
妣劉氏:封 淑人,生于明 弘治乙卯年(1495年)二月十一日戌時,卒于 萬歷丙子年(1576年)十月十三日巳時。
生四子:長子余莊,次子余*(字上“艸”下“詎”),三子余葵,四子余藻。
孫:余昌發(fā)、余彥發(fā)、余暎發(fā)、余榮發(fā)、余弘發(fā)等。
(《青神余氏家譜》卷三第八頁至十頁、《青神縣志》、《青神歷史人物》、《康熙 四川總志·人物》)
墓葬、碑志
據(jù)余鳳山《佛巖溪塋域》:……據(jù)舊譜六世叔祖草池公承業(yè)葬月臺山,艮山坤向,孫榮發(fā)亦葬此月臺山,人云在今梧鳳場( 夾江縣梧鳳鄉(xiāng))後山中,但墓已沒,無從稽考。又七世祖蔭(余蔭)、莊(余莊)、藻(余藻)及八世祖茂發(fā)(余茂發(fā))均在三山壩并三山中,亦無碑可考,芬(余芬)、*(余*,字上“艸”下“詎”)葬 教場壩亦無考。 民國初年有駐軍于城內(nèi)文昌宮玉京觀間平治操場掘出古墓一冢,骸骨尚存,有殉葬古劍兩口及碑志一,系余芬墓,族人不知,物被軍人取去,骨則掩諸城邊,蓋其地即昔日之 教場壩也,清又用以作武童騎試地云!
周杰華《 四川文物》1989年第04期《余母張氏 墓志銘考略》1-4頁:《余母張氏墓志銘》“…… 正德丁丑(1517年)冬十有一月, 翰林院 庶吉士 余承勛聞其祖母太安人 訃告,于吊者達于 禮官。曰: 吾祖母喪, 吾父先亡(注: 余寰卒于1506年十二月二十日),主在長孫,吾長庶也,次又出為人后,是在承勛!卤魇戮(指余寰) 遷 戶部員外郎。尋卒京邸, 諸孫抹樞歸,太安人泣且告曰,而祖之志, 而父善繼之,可謂孝矣。但恨中折未大, 闡揚 先烈,今日之事,又賴諸孫矣。后承勛舉正德 丁丑進士,為 翰林庶吉士,太安人喜曰:吾雖老, 尚及見孫之成, 死亦瞑目矣。正德丁丑八月三日, 無疾而終。太安人子男(非生母,墓志有“太安人姓張氏諱某字某,眉州 處士張公浹女,歸于贈 戶部主事余公子偉為 繼室,克以柔懿, 相夫、育前母子,恩均所生”)一人,即寰。女四,州吏目盧相、 都察院右副 都御史李充、嗣癢生楊厚、王嘉云其婿也。孫男五人,長承芳,次承恩皆 太學(xué)生。次即承勛, 又次承禮、承業(yè)皆名在 縣學(xué)……”。另據(jù) 倪宗新先生著的《 楊升庵年表》(四):1518年正德十三年戊寅,五月十八日,翰林院庶吉士 余承勛祖母太安人葬于 青神縣長泉,升庵撰《明故封太 安人余母張氏 墓志銘》, 嘉定 安磐書其丹, 邑人王一麟篆其額。
《承勛公塋域記》(青神譜卷二·十二頁):始祖樂真翁( 根六公余德成)卜葬西壩固 發(fā)源之所然, 崚嶒逼仄已無余穴,肅敏祖( 余子俊)勅建麒麟塋域, 諭祭石碑森列,六世之墓在焉,星布一區(qū),相去咫尺更無可葬之處。吾母程 太宜人遺命,作誡詞以示子孫:“前此葬 塋域中者皆是傍祖偏穴耳,此后吾子孫無敢犯先冢一壞土者,有則四房(注:余承恩一房已出為人后,不在誡詞約束之下)之子孫鳴鼓而攻之,必其謀寢乃已”。故吾四池(指承芳、承勛、承禮、承業(yè)四人名號:仙池、芳池、*池、草池)宜各自豫 菟裘之地,如:別塋芙蓉溪、金馬山、佛巖溪、龍女山寺者是也。四池之子孫其 體念 追思幾墳垅前后,尤不容侵葬,惟有堂級高下者可瘞戒之戒之,毋得犯 眾議以取 不孝之罪。至于塋垣合抱楠榆與來龍后岡新栽松柏,皆程 太宜人購之蓄為邱垅之嘉蔭者,所謂 喬木,故家最宜珍惜,秋春展墓之余望而敬之,如父母在焉,非但勿剪勿伐,寓企慕之思已也,子孫共念之。
楊慎《升庵全集》記載
又名《 太史升菴文集》編選詩(一)
賦得靈巖閣送余懋賢(名承業(yè))
青衣江水青楓林,靈巖樓閣冠靈岑。鯨音曉徹三峰靜,漁唱霄連五渡深。
三峰五渡招提景,雙林八水氛埃屏;ㄓ曛T天白壁云,松風六月丹崖冷。
丹崖白壁上清虛,石竇云龕縹渺居。玄度每過支遁室,陶潛常醉遠公廬。
子別靈巖歲初改,早見聲儀動江海。仙舟玉節(jié)下清泠,煙巒霞嶼生光彩。
巖前落木秋紛紛,樓下澄江靜練紋。登臨定擬湯休作,好寄新題向碧云。
(選自《 萬有文庫》(第二集七百種): 楊慎《升庵全集》23卷2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