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榮譽
1996年開始享受政府津貼,2008年獲得國家級教學名師稱號。
社會及業(yè)務(wù)兼職:省人大民僑外委員會 委員
山東省第九屆人大常委會 委員
山東省民盟常委
中華醫(yī)學會病毒學會常委
中華醫(yī)學會微生物免疫學會 常委
山東省微生物免疫學會 主任
山東省自然基金委員會 評委
中華微生物免疫學雜志 編委
國外醫(yī)學《微生物學分冊》 特約編輯
中國新藥評審委員會 成員
教學心得
高校的教師應(yīng)很好地處理教學和科研的關(guān)系,處理不當,互相影響,處理得當,相得益彰。高校的老師應(yīng)該參與科學研究,研究型大學的教師必須從事科學研究,才算是稱職的教師。我深有感觸:科研可以促進教學。課后有的學生提出比較深入的問題,如果你未做過此類實驗,就回答不上來;做科研的過程,可以提高我們的邏輯思維,科學設(shè)計、制定合理可行技術(shù)方案的能力;在上課時,結(jié)合有關(guān)的內(nèi)容聯(lián)系我們的科研工作,學生特別感興趣,精力格外集中,可為以后學生們獨立思考、設(shè)計研究問題,開啟思路。同學對我們結(jié)合科研的講授內(nèi)容,往往提的問題較為深入,更為聯(lián)系實際,我們回答也游刃有余,教學效果遠遠好于從書本到書本。我認為,如果你只做科研不教課,那就只能算是研究員;即使你帶研究生,如果不上講臺,那也是有缺憾的教授。
中國的高校應(yīng)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性的人才,目前中國的大學生存在著創(chuàng)新意識弱、動手能力、綜合能力、實踐應(yīng)用能力差的現(xiàn)狀,而面對21世紀激烈的國際競爭的嚴峻形勢,高校的教師應(yīng)擔起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性人才的重任。要大力培養(yǎng)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首先要有創(chuàng)新意識高和創(chuàng)新能力強的教師。我們作為教師必須做科研,必須做創(chuàng)新性的、他人沒做過的,通過言傳身教,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上喽绻處煵桓憧蒲,不具備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怎么能培養(yǎng)出創(chuàng)新能力強的學生呢!
做一名醫(yī)生最重要的高尚的醫(yī)德,高尚的醫(yī)德就是要求你對病人關(guān)心負責,像對自己的家人一樣,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救治病人需要承擔風險,當與個人利益發(fā)生矛盾時,應(yīng)當把病人的利益放到第一位。
個人寄語
做個好醫(yī)生必須有精湛的醫(yī)術(shù),高超的醫(yī)術(shù)才能治好疾病。而獲得這些本領(lǐng),正是需要我們在學校里勤奮學習、刻苦鉆研、求實求索,不斷地積累。
學海無涯,醫(yī)學更是如此,面對科技飛速發(fā)展、診療方法日新月異的今天,醫(yī)生必需學習、學習、再學習,不斷攀登新的醫(yī)學高峰,攻克一個又一個的醫(yī)學難關(guān)。
研究方向
近年來編寫教材和專著多部。主要有"醫(yī)學微生物學"與北醫(yī)大等9所高等院校協(xié)編本科教材,擔任主編;"醫(yī)學分子生物學"研究生教材,參編;大型參考書"現(xiàn)代醫(yī)學微生物學"參編。
科研水平:成果突出,尤其是從國外進修回國后,科研逐步深入。
主要從事人乳頭瘤病毒(HPV) 致瘤機理及新型疫苗研究: ①國內(nèi)外首次制備了HPV16完整的L1、和HPV16L1L2蛋白表位克隆;② 首次鑒定了HPV6b、16、18L2抗原及HPV16L1E7編碼的B細胞表位,為HPV分子流行病學和表位疫苗研制打下了基礎(chǔ).以上系列研究成果部分發(fā)表在國際著名的《Journal of Virology》等雜志上。⑶ 首次構(gòu)建了可表達HPV16L1E7VLP的重組腺病毒載體疫苗,動物試驗研究了其抑瘤作用,目前采用胚胎多組織移植技術(shù),在小鼠體內(nèi)重建人的免疫細胞,深入研究HPV多種新型疫苗的抑瘤作用,促進HPV疫苗早日應(yīng)用于宮頸癌的防治。⑷ 研究HPV16、58E6、P53家族蛋白的作用關(guān)系與美國Tufts大學陳建行教授合作,采用蛋白質(zhì)組技術(shù)研究HPV致癌的分子機制,以期發(fā)現(xiàn)可用于宮頸癌早期診治的標記分子,本次研究成果的完成將對宮頸癌的認識有新的突破。
科研項目
近十年來,先后參加10項科研項目,其中七項為課題負責人,F(xiàn)作為第一位負責人的科研課題有8項,其中有3項國家自然基金項目,科研經(jīng)費60多萬元。分別為:
1.HPV16L1-E7 C 重組腺病毒載體疫苗與嵌合蛋白疫苗的研(39670038),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2.P73基因在人乳頭瘤病毒E6轉(zhuǎn)化基因致癌中的作用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3.人乳頭瘤病毒疫苗評價模型SCID-Hu 小鼠的建立及應(yīng)用(3017004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4.人乳頭瘤病毒疫苗評價模型SCID-Hu 小鼠的建立(Z2000C04),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5.人巨細胞病毒DNA疫苗的研究,山東省十大科技示范工程項目之一
6.出血熱發(fā)病機制基因診斷治療的研究,省"九五"攻關(guān)課題
7.人乳頭瘤病毒嵌合蛋白質(zhì)疫苗的研究,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
8.人乳頭瘤病毒轉(zhuǎn)化基因E6在昆蟲桿狀病毒中的高效表達及應(yīng)用,山東省衛(wèi)生廳科研基金
科研獎勵
獲部省部級科研進步獎6次,其中:
1.人乳頭瘤病毒L2開放讀碼框抗原表位定位,國家教委科學技術(shù)進步獎(三等獎) 第一位
2.人乳頭瘤病毒轉(zhuǎn)化基因E6/E7 ORF的基因克隆和新型疫苗的研究,中國高校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00,第一位
3.人乳頭瘤病毒轉(zhuǎn)化基因E6在昆蟲細胞中的高效表達以及應(yīng)用,山東省科學技術(shù)進步獎(二等獎)2000,第一位
4.幽門螺桿菌L型分子生物學形狀的研究,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1999,第二位
發(fā)表的論文:近十年來在國內(nèi)外雜志上發(fā)表論文近50篇,多篇獲獎,其中"人乳頭瘤病毒16型晚期蛋白質(zhì)基因L1的克隆和表達"獲省衛(wèi)生廳優(yōu)秀論文一等獎。該同志在人乳頭瘤病毒研究方面居國內(nèi)領(lǐng)先水平。
論文發(fā)表
1.Human antibody react with epitope of the 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 6b L1 open reading frame which is distinct from the type-common epitope ,Journal of Virology 1989 p809
2. HPV16E7 ORF 表達產(chǎn)物抗原表位的切確定 中華醫(yī)學雜志 1990 70卷 ,第4卷 p229
3.人乳頭瘤病毒16型E7開放讀碼框編碼免疫反應(yīng)表位的定位, 病毒學雜志 1990年 第3期 p245
4. Evidence of prevalent genital-type human papillomavirus infections in adults and children ,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 1990; 162 60
5.人乳頭瘤病毒18型L1開放讀碼框的克隆和表達,中華流行病學雜志 1990 年 11卷 特刊
6. Characterization of human antibody-reactive epitopes encoded by human papillomaviur type 16 and 18 Journal of virology 1991 Vol.65 No.3 P1208
7. HPV16L2編碼免疫反應(yīng)位點的確定 中華實驗和臨床病毒學雜志 1991年 , Vol.5.3. P271
8. HPV16L2開放讀碼框編碼表位的基因克隆和表達 ,山東醫(yī)科大學學報 ,1991年 3月 P190
9. 人乳頭瘤病毒18型L2開放讀碼框的克隆與表達 ,中華流行病雜志 1992年 13卷 P252
10.人乳頭瘤病毒16型晚期蛋白質(zhì)基因L1的克隆與表達 中國病毒學 1992年 No.3 Vol.7 P253
11.人乳頭瘤病毒16型DNA轉(zhuǎn)化人胚肺細胞的實驗研究 山醫(yī)大學報 1993年, Vol.31 No.1 P23
12.聚合酶鏈反應(yīng)檢測宮頸癌組織中HPV16DNA相關(guān)序列 1993年 Vol.31 No.4 P291
13.人乳頭瘤病毒18型L2表位的定位 中華實驗和臨床病毒學雜志 1995年第2期 P148
14.人乳頭瘤病毒6b型晚期蛋白質(zhì)L2免疫表位的確定 中國病毒學 1995年 Vol.10 No.3
15.用聚合酶鏈反應(yīng)檢測宮頸癌組織中人巨細胞病毒DNA相關(guān)序列 山醫(yī)大學報 1995年 Vol.33 No.3
16.隨機擴增多態(tài)DNA(RAPD-PCR)技術(shù)在非放射性DNA探針制備中的應(yīng)用 山東生物技術(shù) 1996.1 P58
17.人乳頭瘤病毒研究的新進展 中國病毒學 1996 Vol. 11 No.4 P301
18.人乳頭瘤病毒16型完整E6開放讀碼框的基因克隆和鑒定 山醫(yī)大學報 1997 Vol.35 No.1 P15
19.用原位雜交技術(shù)檢測人子宮頸癌組織中HPV16E6轉(zhuǎn)化基因的研究 山醫(yī)大學報 1997 Vol.35 P19
20.人乳頭瘤病毒致癌基因E6在昆蟲細胞中的高效表達及其免疫原性的初步研究,中華微生物學和免疫學雜志,1998;18⑹:444
21.人乳頭瘤病毒16型野毒株L1-E7融合基因的重組腺病毒的構(gòu)建及在293細胞中表達嵌合病毒樣顆粒的研究. 中華微生物學和免疫學雜志,2001;21⑷:368
22.Construction of a recombinant adenovirus vector of 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 16 L1 open reading frame and the E7 open reading frame fusion gene L1,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2000;1:18
23.人乳頭瘤病毒16型E6、P53、RB和PCNA在子宮頸癌中的表達狀態(tài)和相關(guān)性,中華實驗和臨床病毒學雜志1996;6:11
24.中國婦女宮頸癌中HPV16E6基因序列分析及分子克隆,基礎(chǔ)醫(yī)學與臨床,1999,19⑷:86
25.牛乳頭瘤病毒E6蛋白與P73蛋白作用的研究,中華微生物學和免疫學雜志,2001;21⑷:363
26.TA克隆的應(yīng)用研究,山醫(yī)大學報 2001 Vol.39 No.3 P201
27.人乳頭瘤病毒致癌基因E6在真核細胞中的高效表達,中國病毒學,1998;18⑷:15
28.HPV16 L1 ORF的基因克隆及在大腸桿菌中的表達,山醫(yī)大學報 2000 Vol.38 No.2 P117
29.宮頸癌組織中人乳頭瘤病毒16型E6的基因克隆及其在大腸桿菌中的表達,山醫(yī)大學報 2000 Vol.38 No.2 P120
30.HPV16E6羧基端編碼基因的克隆及真核細胞表達,山醫(yī)大學報 2000 Vol.38 No.2 P123
從1998-2000年,又發(fā)表論文9篇。
交流論文
1.Detection of human antibodies directed against HPV16-encoded proteins by using bacterially derived fusion protein Eighth International papillomavirus workshop. Mar.1989
2.Mapping the location of HPV16L2 open reading frame encoded immunoreactive epitope. Second Interantional symposium on viral disease Oct.1990
3. apping the location of HPV6bL2 epitope , Third Asia-Pacific congress of medical virology Oct.1994
4.HPV16 E6 oncogene and expresssion of P53,RB,PCNA in cervical carcinoma , The 2nd China-Japan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virology June.1996
5..Expression of HPV16E6 gene in prokaryotic cells and eukaryotic cells,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irology,1998,10
6..Construction of Recombinant Adenovirus Vector of 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 16 chimeric L1 open reading frame L1-E7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irology,1998,10
7.Cloning and expression of 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 16 E6c sub-fragment from cervical carcinomas of Chinese woman,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irology,1998,8
8.DNA immunization with a recombinant 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 16 L1-E7c plasmids induced a significant proliferative T lymphocyte responses in mice,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munology,1999,10
9.Enhancement of cellular immune response to HPV16E6c DNA vaccines through co-delivery of B7-1 expressing plasmids,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munology,19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