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概要
承謙其人其事,史傳罕見載述,僅《重刊宜興縣志》卷三《文苑》有承謙、承豫兄弟合傳,云:“史承謙,字位存;承豫,字衎存,兄弟并擅詩名。承謙讀書十數(shù)行下,詩歌飄灑不群,尤工于詞。常曰:u2018吾經(jīng)月不拈長短句,便從喉間涌出。u2019承豫才思清雋,窮年不廢吟詠,詩格清麗。每伯仲唱和,諧謔風生,見者以為晉宋人復出。與桐城方貞觀、吳興姚世鈺、漢陽彭湘懷稱莫逆,詩篇酬答無虛日。顧皆以諸生屢踏省門,數(shù)奇不遇!
據(jù)嚴迪昌先生考證,承謙為晚明東林名宿“玉池先生”史孟麟之裔孫,陽羨詞派中堅史惟園之從侄曾孫,而外曾祖又為另一陽羨主將徐喈鳳。
知識延伸--史孟麟
史孟麟,字際明,宜興人。明朝理學家。
史孟麟于萬歷十一年(1583年)考中癸未科進士。授庶吉士,改吏科給事中。曾彈劾少詹事黃洪憲監(jiān)試舞弊。孟麟素砥名節(jié),復與東林講會,時望益重!爸v習之余,往往諷議朝政,裁量人物”,時稱“清議”。孟麟主張以理學為國本,并參與東林書院講學。趙南星被斥歸,孟麟亦引疾歸。召拜太仆少卿,又稱疾而去。熹宗時,遷南京禮部主事。累擢太仆卿,不久卒。
史姓起源
史佚的遠古祖先是高辛帝元妃姜嫄生后稷為周始祖,歷至文王,文王生皇子伯邑考、伯邑考生佚。西周初年佚任太史令一職,輔佐武王克商,與周、召、太公共輔成王。一生為人嚴正,《桐葉封臣》里“天子無戲言”的千古名言就出自他口。后人把他作為史官的楷模,并將他與太公、周公、召公并稱為四圣,史佚子孫以官職“太史令”的史字為氏,稱史氏。
書目-史承謙詞新釋輯評
《史承謙詞新釋輯評》以乾隆元年兩卷本史承謙《小眠齋詞》為底本,參酌其他史承謙詞諸版本,將目前收錄的全部的史承謙詞輯匯于一書。對史承謙的每一首詞作均有詳盡的講解和注釋。這些講解和注釋均為當代詞學家的最新研究成果,也是首次對史承謙詞的系統(tǒng)的研究和闡述,其學術意義及其詞學研究價值不言而喻。同時,本書將以往諸文獻中極為稀見的史承謙詞輯評一一輯錄,對人們了解和詮釋更有助動作用。
圖書目錄
史承謙詞新釋輯評 總序 前言 南歌子(月上輕羅扇) 南歌子(淺笑眉舒恨) 南歌子(茜袖凝香重) 踏莎行(吹絮簾前) 二郎神(彩云散后) 菩薩蠻(參差人勝東風淺) 清平樂(綠陰如許) 步蟾宮(單衫杏子無塵涴) 更漏子(釀新秋) 謁金門(涼滿院) 醉公子(別是愁滋味) 虞美人(已涼天氣寒猶未) 滿庭芳(霧映移恨) 鵲踏枝(乳燕初飛春已去) 阮郎歸(避人蹤跡待尋歡) 百字令(浮槎難渡) 點絳唇(月出涼生) 又(曲宴才收) 雙雙燕(春愁易滿) 瑤花慢(菊叢香后) 菩薩蠻(才領一盞黃花酒) 南鄉(xiāng)子(穗冷一燈昏) 鵲橋仙(經(jīng)時消渴) 浣溪紗(聽到秋江腸斷聲) 金菊對芙蓉(水墨輕衫) 更漏子(脫春衫) 虞美人(飄殘紅藥欄干曲) 風流子(重簾深不卷) 鷓鴣天(碧草萋迷欲化煙) 卜算子(花氣滿層樓) 一萼紅(忒相思) …… 附錄
寫作背景
史承謙為晚明東林名宿史孟麟裔孫,其家世出身于陽羨詞群,曾祖叔父為史惟園,外曾祖父為徐喈鳳,故其深受家世影響,“詩歌飄灑不群,尤工于詞”,因此被譽為陽羨詞群的第四代領軍人物,也在時勢人心的轉衍中成為“陽羨詞派界內新變”之代表! 吨乜伺d縣志》卷三《文苑》記史承謙云:“讀書十數(shù)行下,詩歌飄灑不群,尤工于詞”、“以諸生屢踏省門,數(shù)奇不遇”。也許正因生涯坎壈,“以窮老諸生終其身”,這位曾被吳衡照、謝章鋌、陳廷焯等備加推許的清代詞壇名家一直面目漫漶,不為世人所詳。經(jīng)先師嚴迪昌先生之有心發(fā)覆,始大體得到清理,然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詳?shù)喜龓煛墩撌烦兄t及其小眠齋詞》,見本書附錄)。此次葉嘉瑩先生主編《歷代名家詞新釋輯評叢書》,慨允在有限的篇幅中還史承謙一席之地,實為眼力卓絕之舉。我承乏擔任史氏《小眠齋詞》的整理工作,亦與有榮焉。
分疏史氏詞有關問題
史承謙作為陽羨詞派的界內新變,有不得不變者在。陽羨詞派是一個“敢拈大題目,出大意義”(謝章鋌語)的群體,他們生存的文化歷史空間中既有著蘇軾、蔣捷等前賢爽利堅勁的人格節(jié)操的影響,亦閃現(xiàn)著明末清初之艱難時世的折光。他們吟詠家國陵替、民生疾苦,更以“鐘山梅花圖”、“五人墓”敏感題目聯(lián)章倡和,特多膽張力沉之作,為同時詞家所罕見。但也正因此,隨著清王朝的政治文化高壓,也隨著“康熙盛世”姍姍走上歷史舞臺,人心逐漸收束,這個已“不合時宜”的流派逐步走向衰歇。從康熙五十年(1711)至乾隆二十年(1755)這近半世紀的時段是清代文學史的一大轉捩。這個時段嘗被艷稱為古今罕見的鼎盛時期,但在一派鬧熱風光下其實掩藏的是膽寒神喪、驚怖莫名的文學生態(tài)(詳見迪昌師《往事驚心叫斷鴻——揚州小玲瓏山館與雍乾之際廣陵文學集群》、田曉春博士《乾坤著意窮吾黨——雍乾之際廣陵文學集群述論》)。史承謙出生在康熙后期,棄世于乾隆前期,正大體與此時段相同步,既然“天之生才,常生于世不用才之時,或棄擲于窮山之阿,叢薄之野”,文網(wǎng)愈密,難有引吭高唱之空間,他的創(chuàng)作也只好以“光氣抑遏”的“掩蔽”為主(劉大櫆《見吾亭詩序》),而“抑遏”、“掩蔽”的方式也不外與本性氣質相結合,遁入溫香軟玉之鄉(xiāng)而已。這本是古今才人的末路,史承謙的這一無奈的“新變”則揭示出為人艷稱的“康乾盛世”之底蘊,為我們提供著豐富的文化認識意義! 螐氖烦兄t的詞創(chuàng)作的表面來看,這個時期的史承謙似乎幸運地成了桃源中人,與時事沒有什么明顯的勾聯(lián),其詞之面貌風格也相對單純,不那么費解。然而深按一層,史氏對于政治的疏離也只是表層現(xiàn)象而已,他的羈旅失意之情其實也為我們提供著那一時期下層文人很豐富的生態(tài)和心態(tài)樣本,而諸如涉及王豫等的作品也反映著時代風云幻化的光影。雖然數(shù)量較少,但也告訴我們,他其實并沒有“遠離”,而恰恰是在這個時代里飄泊、掙扎著的“這一個”。誠如迪昌師所云:“其失路之嘆則哀婉中時見棱芒,柔而挺勁,似仍不失陽羨先輩之流韻遺風”、“史承謙具有一種雖處逆境而不甘任人擺弄情性。盡管u2018生于世不用才之時u2019,身難由己,但腰骨自挺”、“史承謙之悲劇原系封建科舉制下具有普遍性之遭際,既非彼能超越,亦不是其人所獨有”。這種堅挺綿韌的情性與凄清零落的遭際既然與其同鄉(xiāng)先賢存在著共通之處,那么在“不得不變”之后,史承謙的創(chuàng)作乃最終與其同鄉(xiāng)諸位先賢走向了“不得不合”。此為我們認識《小眠齋詞》的一個最重要的起點。
二
史承謙詞的主要脈絡,就題材而論,《小眠齋詞》可分為刻畫相思情愛、抒寫羈旅失意兩個主要類別,即萬之蘅《小眠齋詞序》所謂“擁繡被于舟中,望美人兮天末”也。這種選擇本來過于合乎“主流”而顯得毫不希奇,愛情乃文學的永恒母題之一,又是詞國之正宗,但歷經(jīng)千百年的踵事增華,留給后人的創(chuàng)作空間已經(jīng)相當逼仄,而嗟窮嘆卑也早就成了文人的常態(tài),很難翻出什么新花樣來了。但史承謙的詞筆仍然有著特殊的魅力,從而不但成為當時詞壇引人矚目的一家,更博得不少具眼的批評家的一致稱賞。對此,人們或談其雅麗紆徐,或贊其幽懷逸韻,或認定其詞風遠陽羨而近浙西,絕少有識別其高揚“主情”以校正彼時熾盛的浙西詞風之苦心,從而漫漶了史氏詞的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