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簡介
Herta Mueller,2009年度贏得諾貝爾文學(xué)獎的是出生于羅馬尼亞的德國女作家赫塔·米勒(Herta Mueller),她因描寫鐵幕統(tǒng)治下的民生百態(tài)曾遭到迫害。2009年諾貝爾文學(xué)獎評選委員會的頒獎是表彰她對鐵幕獨裁統(tǒng)治下民眾生活的描寫。 Mueller作品最震撼人心之處,在于對羅共最后一任總統(tǒng)Nicolae Ceausescu極權(quán)統(tǒng)治時期,人民在秘密**監(jiān)視下痛苦生活的描寫。羅政府至今仍舊跟蹤監(jiān)視Mueller
米勒是第12位獲得諾貝爾文學(xué)獎的女性,也是自2004年奧地利劇作家艾爾弗雷德·耶利內(nèi)克(Elfriede Jelinek)以來首位獲獎的德語文學(xué)家。米勒的作品明顯受到她早年在羅馬尼亞獨裁者齊奧塞斯庫(Nicolae Ceaucescu)統(tǒng)治下生活的影響。
瑞典皇家科學(xué)院(Swedish Academy)在斯德哥爾摩宣布獲獎消息時說,米勒以“詩歌的精煉和散文的平實,描繪出了一幅底層社會的眾生相”。
據(jù)美聯(lián)社報導(dǎo),米勒通過她在德國的出版商發(fā)表聲明說,我非常意外,仍然不敢相信,現(xiàn)在我不知道還能說什么。
米勒1953年出生于羅馬尼亞,作為說德語的少數(shù)民族在羅馬尼亞長大。她父親在二戰(zhàn)期間曾參加德國黨衛(wèi)軍(Waffen SS),母親是1945年被羅馬尼亞流放到蘇聯(lián)的諸多德國人之一。米勒最新小說《呼吸鐘擺》(Atemschaukel)于今年出版,描寫了二戰(zhàn)后德裔羅馬尼亞人在蘇聯(lián)的流放遭遇。
盡管米勒1987年離開羅馬尼亞定居德國,但她繼續(xù)在小說和詩歌中探索著壓迫和流亡的主題。她的小說《約定》(The Appointment) 2001年在美國出版,描述了一個年輕女性在齊奧塞斯庫統(tǒng)治下一家服裝廠工作的故事。米勒1992年出版的《那時狐貍就是獵人》(Even Back Then, the Fox Was the Hunter)和1999年出版的《風(fēng)中綠李》(The Land of Green Plums)也描述了獨裁統(tǒng)治下的民眾生活。
作家作品
《低地》(德文:),短篇故事集,米勒的處女作。1982年在布加勒斯特出版的版本受到羅馬尼亞共產(chǎn)黨政權(quán)的審查。1984年,未刪減版本在德國發(fā)行。1999年,英文版以“”為書名出版。
《暴虐的探戈》(德文:),故事集,布加勒斯特,1984年。
,柏林,1986年。英文版為“”,由 Serpent’s Tail 于1989年發(fā)行,ISBN 978-1-85242-139-7。
("Barefoot February"),柏林,1987年。
,柏林,1989年。英文版為“”,由 Hydra Books/西北大學(xué)出版社于1992年發(fā)行。
("How Perception Invents Itself"),帕德博恩,1990年。
("The Devil is Sitting in the Mirror"),柏林,1991年。
("Even Back Then, the Fox Was the Hunter),漢堡蘭貝克,1992年。
("A Warm Potato Is a Warm Bed),漢堡,1992年。
("The Guard Takes His Comb"),漢堡蘭貝克,1993年。
("Arrived As If Not There"),利希滕費爾斯,1994年。
《風(fēng)中綠李》(德文:),Reinbek bei Hamburg,1994年。由邁克爾·霍夫曼譯成英文,名為“The Land of Green Plums”,Metropolitan Books/Henry Holt & Company,紐約,1996年。
("Hunger and Silk"),散文集,漢堡蘭貝克,1995年。
("In a Trap"),哥廷根,1996年。
,漢堡蘭貝克,1997年。英文版為“”,Metropolitan Books/Picador,紐約/倫敦,2001年。
("The Foreign View, or Life Is a Fart in a Lantern"),哥廷根,1999年。
("A Lady Lives in the Hair Knot"),詩歌,漢堡蘭貝克,2000年。
("Home Is What Is Spoken There"),Blieskastel,2001年。
《國王鞠躬而殺》(德文:),散文集,慕尼黑,2003年。
《臉色蒼白攜小咖啡杯的先生們》(德文:),慕尼黑,2005年。
慕尼黑,2009年。
米勒作品已翻譯成24種語言出版發(fā)行。
所獲獎項
1981年 Adam-Müller-Guttenbrunn Sponsored Prize the TemeswarLiterature Circle
1984年 Aspekte Literature Prize
1985年 Rauris Literature Prize
1985年 Encouragement Prize of the Literature Award of Bremen
1987年 Ricarda-Huch Prize of Darmstadt
1989年 Marieluise-Flei?er Prize of Ingolstadt
1989年 German Language Prize, together with Gerhardt Csejka, Helmuth Frauendorfer, Klaus Hensel, Johann Lippet, Werner S?llner, William Totok, Richard Wagner
1990年 Roswitha Medal of Knowledgeof Bad Gandersheim
1991年 Kranichsteiner Literature Prize
1993年 批判文學(xué)獎
1994年 克萊斯特文學(xué)獎
1995年 亞里斯提獎
1995/96年 City-writer of Frankfurt-Bergen-Enkheim
1997年 格拉茨文學(xué)獎
1998年 Ida-Dehmel Literature Prize and the International IMPAC Dublin Literary Awardfor /
1999年 弗蘭茨-卡夫卡獎
2001年 CICERO Speaker Prize
2002年 萊茵蘭-普法爾茨的卡爾-楚克邁爾獎?wù)?/p>
2003年 約瑟夫-布賴特巴赫獎(與克里斯托弗·梅克爾和哈拉爾德·魏因里希分享)
2004年 康拉德-阿登納基金會文學(xué)獎
2005年 柏林文學(xué)獎
2006年 維特歐洲文學(xué)獎、沃爾特-哈森克勒費爾文學(xué)獎
2009年 諾貝爾文學(xué)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