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經(jīng)歷
佘英(1874—1910),字竟成,原名佘俊英,四川瀘州人。1874年出生于一貧苦雇農(nóng)家庭。童年上私塾,父早逝。母親以手工勞動維持生計。佘英十二三歲即自謀生計,初學銅匠,繼而當雇農(nóng)。入瀘州小市哥老會義字旗公口,又隨小市武舉人李孝恩習武。1894年中武秀才,聲譽隆起。1897年被會黨兄弟推舉為小市義字公口舵把子。瀘州州官聘其為瀘州團練大隊長,緝捕匪盜,捍御桑梓。佘英驍勇善戰(zhàn),膽力過人,故間里奸猾豪強多聞風逃避,州官屢授嘉獎。佘英既得官府信任,又慷慨任俠,故擁戴者日眾,一呼百諾。瀘州一帶遂有“任你英雄天下游,難過小市碼頭”之謠。 佘英自幼受苦,備嘗艱辛,對清廷統(tǒng)治極為不滿,加入哥老會之后,受反清思想熏陶,目擊清政不綱,更增其反清情緒。甲午戰(zhàn)后的民族危機,給他以很大震動,八國聯(lián)軍入侵后,簽訂屈辱的《辛丑條約》,更使佘英受到強烈的刺激。于是佘英棄職歸家,在會黨兄弟的贊助下,開一牛肉館,廣泛結識四方豪杰,川江一帶無不知其名。他坐鎮(zhèn)瀘州,聲氣通于上下游,欲有所作為,官府縉紳對他無可奈何。
投身革命
1904年,佘英從友人處閱得《革命軍》、《警世鐘》等革命書籍,閱之大受感動,“才知道我們漢人,被滿清壓迫了二百多年”。再證之以親身經(jīng)歷,更感“滿清是一個腐朽無能政府”。他為義和團的失敗而扼腕嘆息,“眼見我?guī)浊陙睃S帝之子孫,還有亡國滅種之慘”。他夙夜思考,“如不起來革命,推翻滿清無能政府,除去一般貪官污吏,恐怕不能救四百兆同胞出水火”。他決意仿效鄒容、陳天華,“喚醒漢人起來革命”。于是日持《革命軍》、《警世鐘》二書,到茶館酒樓講演,聽者如堵,州官示禁,復馳往鄉(xiāng)場講演,不稍畏避,差役亦無可奈何。 1905年,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四川分會會長黃復生及中國同盟會會員、川籍留日學生楊兆蓉等聞佘英名聲,乃聯(lián)名寫信邀佘英東游。佘英來到日本,受到革命黨人熱情接待,并與孫中山、宋教仁等中國同盟會領導人晤談,思想豁然開闊,“對革命主義極為傾折”,遂加入中國同盟會。孫中山對佘英甚為器重,委任他為西南大都督,付以聯(lián)絡川、滇、黔會黨以及溝通長江紅幫聲氣之重任,派其回川,與謝奉琦、熊克武等共同進行四川革命。佘英欣然受命,為表革命決心,將昔年中武秀才時所得名字佘俊英,去其俊字,以示與清王朝徹底決裂。離日歸國前,革命宣傳家章炳麟、日本志士宮崎寅藏與之合影留念。宮崎寅藏贈倭刀一柄,作護身之用,以申敬愛。
策劃起義
1907年初,佘英與謝奉琦、熊克武到瀘州,設立秘密機關于小市綾子街鄧西林宅。佘英遵孫中山“喻會黨以大義,為種族效命”的囑咐,即赴川東南各縣,結納志士,介紹入黨,星夜奔馳,歷盡艱險。未幾,川東南人士先后加入中國同盟會者數(shù)以百計,會黨中人尤多。四川革命潮由是大起,佘英之名因之益噪。佘英在川南一帶的會黨中倡導仁義不分上下,調解會黨碼頭之間矛盾,在黃方、熊克武等人的倡導下,佘英托名“萬國青年會”,把川南一帶的會黨合而為一,萬國青年會無占左占右之分,仁義扯平,專講會口,成為同盟會領導下的新組織。他們擬定萬國青年會的章程,刊印成冊,分發(fā)各地會黨,并遣人分四道出發(fā),一路集一旅之眾,約定為首之人在中秋前到敘永訂大計。佘英的革命活動引起官府的注意,瀘州知州楊兆龍欲誘捕未遂,佘母聞訊驚嚇逝世。佘英蟄伏瀘城,聞母逝,一慟幾絕,因不能歸家葬母,惟望沱江暗泣,乃誓“今后惟有以死報國,藉贖不孝之罪而已”。 1907 年夏,熊克武召集佘英、謝奉琦等三十余人,在成都草堂寺會議,討論發(fā)動武裝起義,并推佘英負責聯(lián)絡會黨。初擬首在瀘州發(fā)難,佘英提議于端午節(jié)賽龍船之時舉義,后因成都等地的同志感到時間倉促,準備不及,乃改于11月14日西太后生日,在成都、瀘州、敘府等地同時舉義。佘英派人往各處聯(lián)絡會黨,召其來瀘。11月初,瀘州城已集各地會黨數(shù)千人,埋伏城內外,引起清吏的防范,佘英等人遂決定 11月5日在江安起義,然后順流而下,攻打瀘州,里應外合。起義前夕,不慎泄密,十余同志被害。瀘州知州楊兆龍聞江安急電,即令瀘州城戒嚴,關閉城門。佘英以時勢緊迫,集合各路會黨頭領密議于沱江之上,決定分頭撤退,解散隊伍。佘英再籌備敘府起義,又因事泄密而中止。中國同盟會在川發(fā)動的起義相繼失敗之后,1908年2月,佘英與熊克武等人在隆昌開會,討論起義夭折的原因,一致認為必須建立自己的武裝。會后,佘英、熊克武赴日本,向同盟會本部報告四川起義經(jīng)過和購械計劃。時共進會在東京成立,佘英也加入共進會。中國同盟會總部集資購槍三千余支、子彈兩千余發(fā),交佘英、熊克武回川再舉。佘英、熊克武歸來后,經(jīng)數(shù)月準備,在1909年3月,在廣安發(fā)動起義,襲擊州署和巡防軍,因眾寡懸殊,起義失敗。佘英并不稍懈,即轉赴嘉定,籌劃嘉定起義。
壯烈犧牲
1910年1月,佘英率人攻打童家場等地團練局得槍百余支,由于佘英突發(fā)瘧疾,起義軍暫停進攻,延誤時機,清軍有備,起義軍遂轉戰(zhàn)屏山。行至宋家村遇清軍腹背夾擊,激戰(zhàn)終日,糧盡彈絕,佘英率部分同志趁黑夜突圍,急赴敘府,計劃在川滇邊境建立根據(jù)地。不料為官府偵知,派兵圍佘英于敘屬豆沙關斷蛇坡。佘英見“蛇”與“佘”同音,自認為“斷蛇坡”犯了忌諱,他必遇難于此地, 隨即向清兵曉以大義,未能見效,慨然束手就縛。 清吏將佘英囚于木籠中,押往敘府。沿途民眾爭相觀睹,扼腕嘆息,佘英在囚籠中毫無懼色,宣傳革命大義,滔滔不絕,聞者皆大感動,張掛紅綢紅布于囚籠,清兵不能禁。清廷派員到敘府審問,佘英慷慨陳詞,痛斥清廷無道,腐朽賣國。清吏膽戰(zhàn)心驚,不敢將佘英押到成都,即于1910年農(nóng)歷三月,將佘英殺害。就義前,佘英高吟絕命詩:“牡丹將放身先殘,未飲黃龍酒不甘。若有同志繼我者,劍下孤魂心自安。
歷史評價
1919年孫中山下令追贈佘英為陸軍中將。1938年國民政府明令為佘英舉行公葬,后又撥款修建紀念碑(碑刻追贈陸軍中將佘先烈俊英字竟成紀念碑字樣)。1946年國民政府再次追認佘英為陸軍中將,《清史稿》補編二十一革命黨人列傳四有《佘英傳》。碑塔至今矗立在瀘州市忠山腳下市文化宮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