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湯永華,男,中國人,廣東書法家,曾多次參加全國、省、市書畫大賽并獲金獎等獎項。
人物經歷
其幼時受訓“永字八法”,稍長臨摹歐、顏、柳部分楷書帖。六十年代后期大批摹寫毛澤東手跡,始接觸行草書。七十年代起臨寫部分殷商銘文。早期參加過書法培訓班。先后研習過張芝、皇象、二王、智永、過庭、張旭、懷素、山谷、米芾、以及其昌、枝山、王鐸等人的部分碑貼共計百余種,通讀過《歷代書法論文選》及其續(xù)篇、《中國書法史》及其圖錄等書法史論著作。長期從事社科性質的工作,具有較為堅實的文史哲基礎。
研究金文書法藝術三十余年,七十年代初其親眼目睹中山大學著名古文字學家、《金文編》主編容庚先生揮毫前后半年之久,耳聞目染,頗悟金文之用筆、結體和章法等要領;還與其學生、助手、《金文編》1985年版的最后修訂者、博士生導師張振林教授多年之交,深得有關知識的熏陶與教誨;長期叩問著名書法家廖蘊玉先生,則受到用筆法的教育和影響。曾按容庚先生提示研習過《說文解字》,照《金文編》、《金文大字典》以及毛公鼎、散氏盤、盂鼎、秦公敦、丕期敦、王孫鐘、齊子仲姜鎛、頌鼎、克鼎、歸夅敦、虢季子白盤、曶鼎、墻盤等主要銘文拓片進行過大量的金文書寫訓練。對金文書法的發(fā)展簡史、書體特征、藝術風格和創(chuàng)作技法有較深的研究。
其研習書法,注意博覽與取舍結合、書理與技法貫通、入帖與出帖兼顧、字內與字外共修,縱向追根索源,橫向觀流賞派。尤為注重對書法藝術的哲學思考,在書論和碑帖研讀中體會其奧秘,在提按和四方運動的對立統(tǒng)一中摸索其規(guī)律,在點畫線條的流動中領悟其神韻,在書法史轉折特征中探求新的邏輯起點。逐步形成了自己“書中有法,法無定法,無法亦法”的理念,數十年不懈地從書法藝術的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邁進。
其書法創(chuàng)作,重視內容的選擇和書體的運用,把握書法要素的質的規(guī)定性,追求大氣而力避粗俗,追求奇險而力避失衡,追求灑脫而力避怪異,追求個性而力避離譜。篆、隸、楷、行、草各體均有涉獵,尤以金文與草書見長。其金文主要取法容庚而出自我面目,個性特征鮮明,注重“澆鑄風格”與“墨跡表現”互為滲透、“毛公氣度”與“散氏動感”互為貫通,追求古樸剛健的筆法、四正嚴謹的結體和蒼藹蘊籍之風。其草書則以二王為主,兼容諸家,寄托個性,結體雄厚謹嚴,筆調勁挺起伏,用墨漲收相濟,布陣張弛有度,節(jié)奏變幻靈動。近二十年間有幾百件作品被黨、政、軍、院校、企業(yè)等各界人士和海外十幾個國家(地區(qū))的華人華僑及國際友人收藏。曾多次參加全國、省、市書畫大賽或展覽,并有一批作品獲金獎等獎項,有些被入編優(yōu)秀作品集。
直面計算機網絡時代的書法“危機”,勇立書藝潮頭唱大風,最早將電腦網絡和平面設計有關元素引進書法創(chuàng)作過程,集傳統(tǒng)書法與美工、攝影、繪畫、動畫于一體,創(chuàng)立了一種適應互聯網展示和傳播的具有時代特色的書法新樣式——“網絡書法”,通過各種網絡載體快速敏捷地向全球網絡大眾傳播,令人耳目一新,在海外多家網站開辟中國書法專欄,得到國內外一大批網絡和書法愛好者的高度贊賞。他不僅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網絡書法作品,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網絡書法理論框架,在互聯網的書法天地中獨樹一幟,為中國書法藝術走向世界作出了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