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論
在1920年,發(fā)生了哈洛·夏普利和 希伯·柯蒂斯之間的大辯論,就 銀河系、 螺旋星云、和 宇宙的尺度進行辯論。為了支持他所聲稱的M31是外在的星系,柯蒂斯提出我們自己的銀河系也有塵埃云造成類似的黑色小道,并且有明顯的 多普勒位移。
1925年,當 哈柏第一次在星系的照片上辨認出了銀河系外的 造父變星之後,辯論便平息了。這些使用2.5公尺(100 英吋.)反射鏡拍攝的照片,使M31的距離得以被確認。他的測量決定性的證實這些恒星和氣體不在我們的銀河系之內,而整體都是離我們銀河系有極大距離的一個星系。
這個星系在星系的研究中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因為它雖然不是最近的 星系,卻是距離最近的一個巨大 螺旋星系。在1943年, 沃爾特·巴德是第一位將仙女座星系核心區(qū)域的恒星解析出來的人,基於他對這個星系的觀測,他分辨出兩種不同星族的恒星,他稱呼在星系盤中年輕的、高速運動的恒星為第一星族,在核球年老的、偏紅色的是第二星族,這個命名的原則隨後也被引用在我們的 銀河系內,以及其他的各種場合。(恒星分為二個星族的現象 歐特在此之前就注意到了。)巴德博士也發(fā)現 造父變星有兩種不同的型態(tài),使得對M31的距離估計又增加了一倍,也對其馀的宇宙產生影響。
仙女座星系的第一張無線電圖是在1950年代由約翰·鮑德溫和劍橋無線電天文小組合作共同完成的。在2C無線電天文目錄上,仙女座星系的核心被編目為2C 56。
資訊
仙女座星系以大約每秒300公里(180 英里/秒)的速度靠近 太陽,所以它是少數 藍移的星系之一。將 太陽系在銀河內的速度考量進去,將會發(fā)現仙女座星系以100~140公里/秒(62u201387 英里/秒)的速度接近我們的銀河系。即使如此,這并不意味著未來會和銀河系發(fā)生 碰撞,因為我們并不知道仙女座星系的橫向速度。即使會發(fā)生碰撞,也是30億(10)年後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兩個星系會合并成一個更巨大的星系。在 星系群中這種事件是經常發(fā)生的。
在1953年發(fā)現有一種光度較暗的 造父變星,使仙女座大星系的距離增加了一倍。在1990年代,使用 依巴谷衛(wèi)星利用標準的 紅巨星和紅叢集測量的距離,為造父變星測量的距離校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