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阿維德·阿迪加(AravindAdiga)也譯作阿拉溫德·阿迪加。1974年生于印度。阿迪加是記者職業(yè)出身。他在印度南部城市芒格洛爾長大,長大后舉家遷入澳大利亞的悉尼,后分別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和牛津大學學習英語文學。畢業(yè)后,他先后為《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時代》等媒體撰稿,此后投入寫作。
2008年10月15日,阿維德·阿迪加以處女作《白虎》獲得2008年英國布克獎。讓阿迪加獲獎的處女作《白虎》,對印度的階級斗爭和貧富差距現(xiàn)實進行了描繪。書的主人公貝爾讓出生在印度中部的一個小鎮(zhèn)里,他的父親是黃包車夫,貝爾讓從小在茶葉店打工養(yǎng)家,但卻一心想著離開家鄉(xiāng),追逐精彩生活。當他終于闖入大城市新德里之后,卻發(fā)現(xiàn)生活中危機四伏,自己甚至陷入一樁謀殺案中。
33歲的阿迪加是布克獎歷史上第二年輕的獲獎?wù),他也是布克獎歷史上第三位憑處女作獲獎的作家。布克獎評委對《白虎》的評價是“奪人、憤怒、黑色幽默”,評委主席邁克爾·波特里奧說,《白虎》之所以勝出,是因為其不僅令人震驚,而且可讀性很強。
獲獎理由
2008年阿拉溫德·阿迪加(AravindAdiga)《白虎》(WhiteTiger)
印度作家阿拉溫德·阿迪加憑借處女作《白虎》成為這一年布克獎的黑馬。他完成了獲得讀者對一個十惡不赦的惡棍的同情這一極其艱巨的任務(wù),以驚人的幽默感探討了緊迫的社會問題和意義重大的全球發(fā)展問題。評委們盛贊《白虎》展示了“印度不同的一面”,“以社會底層”的眼光描繪印度“并不令人景仰的肖像畫”,甚至將其與莎士比亞的《麥克白》相比較。最后,它脫穎而出是因為評委們認為該作品既有震撼力也不乏娛樂性,令他們“手難釋卷”。本屆布克獎的評委會主席邁克·波蒂略討論到誰將獲勝的時候說:“評委們感覺到非常難以抉擇,因為最終入圍的幾位作家都實力驚人。最后,《白老虎》勝出,因為評委們感覺到它不僅令人震驚,同時又令人感到愉悅!
作品影響
印度作家阿拉溫德·阿迪加憑借處女作《白虎》成為這一年布克獎的黑馬。他完成了獲得讀者對一個十惡不赦的惡棍的同情這一極其艱巨的任務(wù),以驚人的幽默感探討了緊迫的社會問題和意義重大的全球發(fā)展問題!栋谆ⅰ帆@得評委們的贊賞,認為它呈現(xiàn)出“印度黑暗的一面”,甚至將《白虎》與莎士比亞的《麥克白》相比較。阿迪加在倫敦領(lǐng)獎時表示,《白虎》的靈感來源于他作為新聞工作者在印度北部的經(jīng)歷,在那里,他第一次接觸到人力車夫,“這使我開始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印度。這本書就是試圖呈現(xiàn)他們的聲音的一次嘗試!闭f到他替4億印度的下層階級人民說話的愿望,阿迪加說他發(fā)現(xiàn)“這些窮人和美國黑人處境相似”。以社會底層”的眼光描繪印度“并不令人景仰的肖像畫”,它脫穎而出是因為評委們認為該作品既有震撼力也不乏娛樂性,令他們“手難釋卷”。
阿迪加在得知自己獲獎后感到很吃驚,并表示將把“這一獎項獻給新德里市民”。曾有人指責阿迪加總是用負面筆調(diào)描繪現(xiàn)代印度及其下層人民,阿迪加對此表示,他想要展示印度社會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