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姓名:吳蔭培
性別:男
字號:字樹白,號穎芝
生卒年:1851~1931
時代:清末民初
籍貫:江蘇
身份:官員
簡介
光緒十六年(1890年)進士,一甲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歷任京兆試、禮部試、福建鄉(xiāng)試考官,翰林院撰文。期間,就滬寧鐵路借款、建設國內(nèi)大學堂截留出洋初級學生等項上疏,力陳其弊,提出改進意見。光緒二十九年簡放廣東潮州府。以廣東沿海對外交涉繁劇,自己不了解國外形勢,難于治理為由而不受,呈請赴日本自費考察。3個月后回國,就女子師范、幼稚園、水產(chǎn)農(nóng)林講習所和試驗場、銀行儲蓄、戲劇改良等五事上疏,由兩江總督端方轉(zhuǎn)奏清廷采納,次第實行。后歷任廉州府、潮州府、鎮(zhèn)遠府知府。辛亥革命后,吳蔭培回蘇州,服務桑梓,熱心公益,先后募集款項,設男女兩廠安置貧民;捐資創(chuàng)立吳中保墓會,使眾多文物古跡賴以保護。民國5年(1916年)成立吳縣修志局,被推為《吳縣志》總纂。民國20年2月16日,于蘇州病逝。葬于楓橋白馬澗。
吳姓起源
1、上古時已有吳姓。一是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與“吳”音相近,故舜后有吳姓。一是顓頊帝時有吳權,其后亦有吳氏。一是少康帝時有神箭手吳賀,其后有吳姓。
2、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是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后裔。商時,黃帝的12世孫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兒子季歷頗有才干,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時,有圣瑞出現(xiàn),所以太王就屬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兒子太伯和二兒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傳位給季歷,再傳位給姬昌,就決定自動讓賢,便一起南下荊蠻(周人敵視楚國的稱呼)。太伯和仲雍給當時比較落后的江南帶去了中原先進的文化,被當?shù)赝林婆e為君長,號稱句吳。太伯死后,由仲雍繼位。周武王(姬昌為文王,其子姬發(fā)為武王)滅商后,仲雍的3世孫周章為諸侯,國號改稱吳,并追封太伯為吳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孫壽夢稱王,建都今江蘇吳縣。壽夢的第四子季札本該繼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為生。此后吳王壽夢的后裔分為兩支:一支在政治上發(fā)展,出現(xiàn)了吳王闔閭,吳王夫差等著名國君;另一支則是季札及其后裔獨立發(fā)展,人丁繁衍眾多,構成了當今吳姓的絕大部分。吳國被越國所滅后,其子孫便以國為氏,稱吳氏。
3、出自古帝顓頊時期吳權之后裔。據(jù)有關資料所載,相傳為上古顓頊帝(高陽氏)時吳權的后代。
4、夏代國王少康時有吳賀,其后為吳氏。
5、少數(shù)民族與漢族融合,產(chǎn)生吳姓。錫伯族、柯爾克孜族、朝鮮族、赫哲族等均有為吳姓者。
生平
吳蔭培天稟敏慧,讀書過目成誦。18歲補博士弟子員,20歲中舉于鄉(xiāng)試,聲名遠揚。與鄉(xiāng)里名士砥礪學問,弟子受業(yè)者其眾。
吳蔭培考中探花后,出任順天府鄉(xiāng)試同考官。光緒十九年,再次出任順天府鄉(xiāng)試同考官。光緒二十一年,吳蔭培任會試同考官。光緒二十八年,吳蔭培以編修出任福建鄉(xiāng)試副考官。光緒二十九年,就滬寧鐵路借款,建國內(nèi)大學堂,截留出洋初級生。他盡力上疏陳其弊病。光緒三十年,出任會試同考官。光緒三十一年,自費赴日考察;貒螅瑒(chuàng)辦女子師范幼稚園、水利農(nóng)林講習所。由兩江總督端方轉(zhuǎn)奏,清廷采納,次第施行。而后,曾經(jīng)外任貴州,作鎮(zhèn)遠府知府官。后歷任廉州府、潮洲府等! ⌒梁ジ锩,吳蔭培回鄉(xiāng),看到大量流亡者,他募集款項,設織布廠安置。他任男普濟堂董事十年。民國初年,吳地盜墓成風。他捐資創(chuàng)辦“吳中保墓會”,保護了眾多名人古墓。民國五年,設修志局于滄浪亭,他與曹允源、蔣炳章一道出任《吳縣志》總纂。他為人做事,邑人稱道。民國十九年(1930)臘月十九日卒。葬于楓橋白馬澗祖塋。
相關事件
據(jù)傳一次,有人贈送吳蔭培兩大甕“惠泉酒”,聞此消息,親朋好友自帶酒具聚到吳蔭培家飲酒。家人端出三壺,一會兒就喝光了,吳蔭培急匆匆進里面去取,過了一會兒捧出一壺,一臉沮喪的面色。大伙知道他怕老婆,故意戲弄他,痛飲而光,讓他再添點兒。吳蔭培躊躇半天,不說話。這時,就聽到從屏風后面?zhèn)鱽韰柭暣髿獾卣f:“哪兒來的這般討人厭的歹客?難道不知老娘從來就小氣的嗎?”大伙趕緊四散而去。第二天,想起到吳蔭培家來取杯盤酒具,他老婆說:“把這些留下當酒錢行啦!睋(jù)說吳蔭培對人總是揚頭看天,大有富貴而且自傲的神色。獨獨一遇到他老婆,就誠惶誠恐,怕得要命。偏偏他老婆性子急,一有不稱心的事,要不就打嘴巴打他臉,要不就揪著頭發(fā)揍他。吳蔭培一聲不吭,任憑他老婆擺布;直挺挺地站在那里等著,好像木偶一般。當時吳蔭培算出了名,城里人都能說他怕老婆的故事,這些成了人們?nèi)⌒鞘a培的話柄。[1]
作品一覽
著有《岳云庵詩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