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時王莽當朝,以謙恭下士籠絡人心,雖外戚篡權陰謀昭然若揭,而滿朝文武官員都俯首貼耳,爭相依附。獨譙君黃不為權勢所傾。王莽篡位后,他毅然告老還鄉(xiāng)。繼而蜀君太守公孫述稱兵成都,獨立為王,號為成家。他想借譙君黃之名號召天下,曾數次征召譙君黃人仕。但譙君黃表示既不仕偽朝,亦絕不仕叛臣,堅不愿就。于是他閉門謝客,以躬耕讀書,終老一生,年八十余歲卒。明萬歷《合州志》記鄉(xiāng)賢以譙君黃為第一人!
相關記載
之所以令人吃驚,是早于萬歷的明嘉靖《保寧府志》記載譙君黃是閬中人,明清至今各種版本的《保寧府志》、《閬中縣志》都有相同的記載,更早的記載則見諸《華陽國志》、《后漢書》。東漢國史《后漢書》卷八十一獨行列傳第七十一(《獨行篇》)開宗明義寫道:譙玄,字君黃,巴郡閬中人也。”所記史事與《合州志》記載大體相同,但更為詳細。
王莽篡位后,譙玄“縱使者車,間竄歸家, 因以隱遁”。他是駕使者車逃回家鄉(xiāng)的,而不是“告老還鄉(xiāng)”。公孫述幾次聘譙玄出山未果,便派使者備禮再征,“若玄不肯起,使賜以毒藥”。譙玄仰天嘆曰:“保志全高,死亦奚恨!”遂受毒藥。其子譙瑛泣血叩頭于太守,愿以家錢千萬,以贖父死。太守為請,述聽許之。玄遂隱藏田野,終述之世。”譙玄卒后,“光武(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美之,詔本郡祠以中牢,敕所在還玄家錢!
《保寧府志》、《閬中縣志》除記載譙玄外,還載有他的父親譙隆、兒子譙瑛的事跡。閬中人譙隆任上林令時,漢武帝欲擴大園苑,縱情游樂,譙隆大膽勸諫,漢武帝采納了,升譙隆為忠正侍中。譙隆的最大貢獻,是把同鄉(xiāng)落下閎推薦給漢武帝,遂有落下閎參與創(chuàng)制的《太初歷》。譙瑛也是著名學者,曾為東漢明帝講《易》,任北宮衛(wèi)士令,尚書郎!堕佒锌h志》載閬中“鄉(xiāng)賢祠”中,漢代譙隆、譙玄、譙瑛祖孫三代都列名塑像。
東漢光武帝劉秀“策詔祠以中牢”,意思是詔令巴郡為譙玄建祠廟,以豬羊二牲祭祀,即所謂“中牢”。這祠廟在何處?道光《保寧府志》載:“譙玄廟在縣東一百二十里!泵駠迥辍堕佒锌h志》除記有這一句外,還有附錄:“按毛于逵(清代學者)志稿一條載,譙元(清代避康熙玄燁諱,改“玄”作“元”)祠在南巖下,今廢,只存讀書石洞。信如所言,是南巖另有祠矣。人皆知南巖為三陳讀書處,未有知譙君黃者。二事后先輝映,名山倍覺生色。第未審此條何據,要當有所本耳!彼未鲂值軤钤獙⑾嗟娜(堯叟、堯佐、堯咨)讀書巖,在宋以前有何遺跡?有人研究認為,上古伏羲藏天書(八卦)的“瑯環(huán)福地”(藏書處)可能就在此處,有“瑯環(huán)福地”即“閬環(huán)福地”之說。毛于逵志稿中載“譙元廟在南巖下”一條,縣志編纂者因未找到依據而未正式采信;只是附后供人參考。而“縣東一百二十里”這個方向卻是肯定的。
在閬中市東沿302省道約50公里處,有“全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老觀古鎮(zhèn)。鎮(zhèn)民中流傳有關于譙玄的傳說,這又讓人有些驚異。一位鎮(zhèn)干部給筆者指著鎮(zhèn)東邊遠山說,古譙玄廟就在那個山上(已廢),距老觀鎮(zhèn)十多二十里。近一點的山叫天回山,是因當年朝廷派來的使者四處尋訪譙玄,走到山下才聽說譙玄已回到老觀,于是返回。使者是“天子”派來的,代表“天”的旨意,所以此山被后人取名“天回”。使者回到鎮(zhèn)北小山下的館舍中尋訪,逢人便說朝廷仰慕賢才,所以這座小山頭至今還叫“慕賢山”。其實譙玄當時也住于館舍,當使者明白失之交臂時,譙玄已離開,回到方山腳下的譙家灣了。譙家祖居鎮(zhèn)北邊的譙壩,后遷往譙家灣,至今叫譙廟子村,住著許多譙姓裔孫。名鎮(zhèn)老觀孕育過漢代“三譙”,世代老觀人感到榮耀。那些傳聞和遺跡,也足以映證國史和府志、縣志關于“巴郡閬中人也”的記載。
《合州釣魚城》(王爵英編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