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他一生長期在臺灣從事文化教育等工作,為開發(fā)臺灣、建設臺灣獻出畢生的精力與寶貴的生命,為中華民族、為臺灣人民作出不朽的貢獻。
鄭兼才生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青年時期曾肄業(yè)福州鰲峰書院,為院長盂超然高足。乾隆五十四年(1789)考選拔貢,人國子監(jiān),深得祭酒王廷珍器重。旋考充正藍旗官教習,游京師九載。嘉慶三年(1798)銓選福建閩清縣教諭。同年,應戊午科福建鄉(xiāng)試中式第一名。之后,歷任福建安溪、建寧縣教諭。嘉慶九年(1804)調(diào)臺灣縣教諭。嘉慶十年(1805),赴京參加乙丑科禮部會試未中。以后歷科會試,由于當時封建考試制度的積弊,屢試均未第。
嘉慶十年兼才會試落第后,復返臺抵任,適逢同安蔡牽率武裝攻占臺灣鹿耳門、鳳山、淡水等地,兼才奉命協(xié)力率眾收復鹿耳門等處,以軍功升江西長寧縣令,兼才堅辭,調(diào)福建泉州府教授。其后,旋又到臺灣任職多年,直至去世。
鄭兼才所到之處,修建學宮,振興教育,移風易俗!芭e凡鄉(xiāng)國利病,須言于當事者,必大聲疾呼”。在臺任職期間,以崇圣興學為己任,凡文廟、殿閣、明倫堂及名宦、鄉(xiāng)賢、忠義、孝悌諸祠均勤加修建。曾撰寫《代郡臺請廣鄉(xiāng)試中式額及歲科試入學額初呈》、《募修臺灣縣學宮序》、《鹿耳門天后廟額跋》等各種文稿,表達了他對培育臺灣地方人才,發(fā)展文化教育事業(yè)的關切。
鄭兼才更重視地方史乘的纂修工作。任臺灣縣教諭時,在倡修學宮、興辦文化教育等工作外,又與嘉義縣教諭、安溪謝金鑾合修《臺灣縣志》。他曾說“邑事之當舉,獨學宮哉,徵文考獻,志乘其要也”。他擔負《臺灣縣志》修纂的籌理謀劃,并參與撰稿和編輯。親筆撰寫《申報續(xù)修臺灣縣志文》、《上汪制軍論修臺灣縣志書》、《續(xù)修臺灣縣志列傳》、《續(xù)修臺灣縣志后跋》、《上胡墨莊觀察再訂臺邑志稿條記四條》等文稿。《臺灣縣志》修纂完成后,又受命與謝金鑾合力修纂《臺灣府志》,謝金鑾因病歸梓,兼才獨力完成。
鄭兼才學問淵博,閱歷豐富,為人寬厚,樂于助人,做事勤謹,竭盡全力。道光二年(1822),在臺灣督建昭忠祠時,因勞累過度,中暑病歿,為臺灣人民,為臺灣的建設事業(yè)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時年65歲。
道光四年(1824),福建總督趙慎畛以“兼才有學行,敦崇名節(jié)”,舉祀鄉(xiāng)賢祠,命所至各縣學皆應奉祀兼才祠位,以示懷念。道光八年(1828)十月,兼才子光篆、光筍由臺扶柩歸葬于德化三班橋內(nèi)村寨后,觀察姚瑩為其作墓表,太史陳壽祺撰寫墓志。后世子孫、族人對兼才非常敬仰,年年到墓塋祭掃。古墓現(xiàn)保存完好,靜凈肅穆,風景優(yōu)美。1989年5月,經(jīng)德化縣人民政府批準,列為第四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鄭兼才生前著有《六亭文集》與《粕余詩集》等。《六亭文集》凡三編(《宜居集》、《愈喑集》、《雜著》)12卷,文146篇,收入有《續(xù)建安溪縣崇圣殿、名宦鄉(xiāng)賢諸祠勸捐序》、《代安溪陳令勸修考亭書院序》、《諭建寧士子文》、《建寧縣新建文昌廟碑記》、《重建建寧縣學署碑記并跋》、《修寧德縣城記》、《覆署臺灣守》、《臺邑觀風告示》、《上慶觀察論疏浚城濠及應行事宜書》、《山海賊總論》、《巡城紀事》、《臺灣守城私記序》、《紀御?懿虪渴隆、《請移建德化教諭、訓導廨申文》、《管仲論》、《諸葛武侯論》、《筆說》、《墨說》、《硯說》、《龍俊郭氏族譜序》、《新建大云橋碑記》等文稿。就其100多篇文稿中,從多個不同側面反映了鄭兼才所到之處,極力推崇文化教育、關心社會生活的情況,對研究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社會風貌等提供了珍貴的歷史資料。尤其對《臺灣縣志》、《臺灣府志》的續(xù)修,為研究臺灣的歷史、地理、政治、經(jīng)濟、軍事與文化教育等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其業(yè)績永垂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