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人物生平
棄理從文
汪德振(1910-1973),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年)5月,出生在新登鎮(zhèn)上的“贊育堂”,自幼在鎮(zhèn)上讀書。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他畢業(yè)于浙江大學工學院電機系。時因國家戰(zhàn)亂日紛,民生凋敝,更談不上工業(yè)、科技的發(fā)展與建設,故所學之術,無以報效國家。他受家庭及親戚父輩的文氣熏陶,后轉為文史工作。他一方面應浙江民眾教育館長朱士華之聘,到杭州西湖一公園旁的省民眾教育館工作;同時利用工作之余潛心研究《羅隱年譜》。汪德振先生在《羅隱年譜》自序中曰:“余與昭諫同里間,平時雅慕其為人,每思編撰年譜,終以覓材匪易而止。今夏閑居梓鄉(xiāng),長日多暇乃就《羅昭諫集》八卷(康熙本),《甲乙集》十卷(影宋本),《讒書》五卷(拜經樓本),新登欽賢《羅氏宗譜》,及新登歷代志乘與當時史載,又廣檢名人生卒暨兩浙錢镠事跡相纂合,成《羅隱年譜》一書。非敢侈言著述,聊免散失,兼以正世俗對羅隱之觀念耳。”(今《羅隱年譜》藏浙江圖書館古藉部,排在《歷代浙江人物年譜》004號編號為925。1357。6072。2) 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后,汪德振隨省民眾教育館遷移至蘭溪女埠。時東南時報社遷至金華,總編劉湘女士特邀請汪德振去東南時報社任編輯。后報社遷移南平,因離家較遠,而新登的《贊育堂》藥店及住家全被日本焚毀,全家老小逃難在外,因果而辭職。時妻子帶兒女避難娘家(分水縣珠村),于是便留住在珠村。名住房為“當歸草堂”,并撰寫了一副楹聯(lián)“花名施復藥號當歸,處則遠志出為小草!
后期作為
1942年,新登縣成立《新登縣志》編纂委員會,由縣長韓宗湘簽發(fā)聘任書,聘任汪德振為編要會編輯,該聘書由項墨莊親自送達珠村德振手,并商諸多編寫事宜。1945年浙江省浙西一師校長喬殿祥來珠村,聘德赴該校任普師文史科教師。學校先于潛觀山,后遷桐廬橫村柴家邊。1947年因背部患毒(發(fā)背)其劇,辭職回家療養(yǎng)。1950年至1957年在建德嚴州師范任教,因人誣陷,含冤入獄數(shù)月,后查無實據被釋放,但對恢復工作拖而不決。
逝世
文化大革命受沖擊,身心傷害很大,郁郁成疾于1973年10月18日腦溢血含恨棄世,終年六十四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