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生活
奧勒良生于羅馬帝國的達西亞行省或潘諾尼亞行省[2]。奧勒良的父母姓名沒有正式的記載,據(jù)說其父從軍團退休之后,在一位名叫奧理略(Aurelius)的元老院議員的產(chǎn)業(yè)上作為佃戶,因此便將其子取名為奧勒良[3];而他的母親可能是一位太陽神神殿的女巫。無論如何,奧勒良并不是出自于高貴的家庭。
奧勒良本人很早便投身于軍旅生涯,他的表現(xiàn)受到皇帝瓦萊里安的肯定,并逐漸受到拔擢升遷。在公元260年瓦萊里安兵敗被俘的那一年,奧勒良正駐守于拜占庭。
在這十年之內(nèi),羅馬帝國情勢危急,被史家稱為三世紀(jì)危機(Tertii Saeculi Crisis)——中央情勢不穩(wěn)、高盧帝國的分裂、北方蠻族的入侵、東方的帕爾米拉王國崛起。
268年,奧勒良在伽利埃努斯皇帝麾下,于奈蘇斯戰(zhàn)役中表現(xiàn)出眾。
在被稱為“哥德人征服者”的皇帝克勞狄二世于270年死后,羅馬元老院擁立克勞狄的弟弟昆提盧斯繼位。不過軍隊卻不同意元老院的決定,自行擁立時任騎兵總司令的奧勒良為新任皇帝;元老院只能予以追認(rèn)。事后,無法忍受這種恥辱的昆提盧斯自殺。
貨幣改革
由于羅馬帝國在三世紀(jì)時的經(jīng)濟出現(xiàn)明顯的衰退現(xiàn)象,也使得國家在鑄幣時常造成官吏暗中的摻雜連帶造成帝國貨幣(金、銀、銅三種)的幣值走貶。奧勒良上任之后,彈劾鑄造廠的官員瀆職,竊取屬于國家的財物。鑄幣工匠在元老院的暗助之下,發(fā)起了大規(guī)模的罷工,并占領(lǐng)羅馬的阿凡提諾山丘;实蹔W勒良對此,則是派出騎兵隊鎮(zhèn)壓罷工的工人,傳說中有七千人遇害。
騷動平息后,奧勒良宣布了幾項貨幣穩(wěn)定措施:金幣回歸至260年的重量(4.5公克)。銀幣重量回歸奧古斯都時代(3.9公克)、成色為百分之五的純度,使得羅馬進入銀本位的貨幣制。至于銅幣(塞斯特爾提烏斯)則因時價貶值過重,奧勒良只有宣布取消發(fā)行。
奧勒良城墻
奧勒良城墻的塔樓在公元前一世紀(jì),因為羅馬國家的不斷擴張,使得羅馬本城毫無受到外敵侵?jǐn)_的可能性,所以凱撒便拆除了羅馬的城墻,以利首都的發(fā)展需要。但到奧勒良的時代,蠻族侵入意大利的情況時有所聞,羅馬城不能不加設(shè)防。271年,奧勒良宣布興建新的城墻,并在六年后完工,使得羅馬城又變回了一座有城墻的都市。城墻以石磚蓋成,共長19公里,平均高度6公尺、厚3.5公尺;該城墻有18座城門,城門上則各立有防衛(wèi)塔。
“奧勒良城墻”是羅馬城保存完好的古城墻。
征伐蠻族
奧勒良執(zhí)政之前,公元一至二世紀(jì)的帝國北方防線已經(jīng)破敗,蠻族經(jīng)常入侵意大利。270年,汪達爾人大舉入侵,奧勒良趁他們掠劫退回北方時,埋設(shè)伏軍并上前迎擊,于271年年初殲滅這一支汪達爾人。而后,奧勒良進入義北的波河流域,擊敗了占領(lǐng)了皮亞琴察等城市的阿拉曼人。因此,奧勒良便受到元老院贈與“日耳曼征服者”的稱號。
關(guān)于圖拉真皇帝在一百六十五年前所建立的達其亞行省,由于羅馬軍團無法在此維持足夠的兵源對抗哥德人,于是奧勒良便在271年與對方首領(lǐng)談判,羅馬撤出達西亞地區(qū),退至多瑙河南岸,并以河為界,與歌德人簽訂和平條約。奧勒良從默西亞、達爾馬提亞與色雷斯三個行省分出一些區(qū)域并加以合并,建立一個新的行省“新達其亞”,將原先自多瑙河北岸撤出的兩個軍團,重新配置于此。
東征
帕爾米拉原為羅馬的東方屬國,因沙漠商道的重要據(jù)點而興盛。在267年國王歐德納托斯遇刺身亡后,其遺孀芝諾比阿執(zhí)掌國政,以其子瓦巴拉圖斯的名義獨攬大權(quán)。在羅馬中央紛擾的情勢下,她將帕爾米拉的勢力伸入卡帕多西亞東部,并吞敘利亞,并攻入且奪取了羅馬的谷倉埃及,成為雄霸一方的獨立王權(quán)。
羅馬在解決北方蠻族的問題之后,271年夏末,奧勒良便領(lǐng)軍東征帕爾米拉王國。奧勒良先是致書予奇諾比亞,以保證她的家族、財富與城市為條件,要求奇諾比亞開城投降;文書中并不使用任何“國王”或“女王”稱呼奇諾比亞。但奇諾比亞的回信為:
東方女王奇諾比亞,致書奧勒良皇帝: 從來無人能如閣下一般,向本人做出此等命令。若閣下身為戰(zhàn)士,應(yīng)知該等事務(wù)非由書信往返,而需借由沙場決定。閣下勸說本人于開戰(zhàn)前投降,彷佛不知寧失性命而不愿污損名譽之克麗奧帕特拉的往事一般。本人已獲波斯援軍,近期即將到達。阿拉伯人與亞美尼亞人亦愿與本人結(jié)盟,敘利亞沙漠中之貝都因人,想必正令羅馬軍心煩不已。閣下尚需何等情報?當(dāng)知東南北三地援軍正赴此地而來。
兩軍會戰(zhàn)之地為安塔基亞(安提阿)郊外的奧龍?zhí)厮购悠皆系囊聊番攣喆澹藨?zhàn)因此被稱為伊姆瑪亞戰(zhàn)役。帕爾米拉部隊主力為重裝騎兵,而羅馬則為輕騎兵。羅馬軍以誘敵的戰(zhàn)術(shù),佯裝懼怕對方而逃入河中逃逸,待帕爾米拉趁勢挺進之時,理伏在山丘后方的羅馬部隊一涌而上,反倒以三方面包圍帕爾米拉的重騎兵。以波斯傭兵為主力的帕爾米拉部隊,損失與逃跑的兵額約為戰(zhàn)前的三分之二。奇諾比亞只能將戰(zhàn)線徹退,將殘余兵力調(diào)往南方二百公里的艾梅沙。
第二場會戰(zhàn),則是在艾梅沙城外展開。帕爾米拉仍以重騎兵為主力,主動攻進羅馬陣式之中。但奧勒良在這場會戰(zhàn)中則以步兵迎向敵方的騎兵。羅馬步兵接受命令維持陣形不動,直到帕爾米拉的騎兵靠近,以木棍向下?lián)舸蝰R匹的腳,讓騎兵戰(zhàn)士墜馬,羅馬人再以短劍加以殺死。這場戰(zhàn)役仍是以羅馬占絕對上風(fēng),連奇諾比亞的兒子也死在羅馬人手上。奇諾比亞只能穿越沙漠,回到帕爾米拉本城。
奧勒良在兩次會戰(zhàn)獲勝后,繼續(xù)率領(lǐng)部隊挺進。但帕爾米拉位在沙漠中央,奇諾比亞封城不出,羅馬部隊只能圍城。雖然奧勒良以安提阿做為前線補給地,但補給線漫長且不安全,奧勒良的羅馬部隊在此則吃盡了苦頭。他在一封寄給秘書的信中提到這場圍城戰(zhàn):
聽說首都的那群家伙嘲笑羅馬皇帝居然和一個女人開戰(zhàn),他們似乎以為我們是一男一女赤手空拳扭打。我可不是在和女人打仗,我面對的是武器和裝備齊全的大軍,只不過,他們的首領(lǐng)是個像男人一像勇敢的女人。……帕爾米拉守軍的弓箭、投石器、標(biāo)槍性能優(yōu)秀,難以形容。城市周遭的城墻上,密密麻麻排滿了投石器,射出毫不休止的炮彈。有時大型投石器還會投出帶火的炮彈,一旦落地,四周就是一片火海!捳f回來,勝利一定是屬于我們的,諸神總是眷顧羅馬人,我相信這回他們一定會協(xié)助我們,讓羅馬復(fù)興。
最后,奧勒良動員了所有東方行省的資源加入后勤工作,帕爾米拉的情勢不斷惡化。272年,就在城破之前,女王帶著重臣打算逃往波斯,但即被羅馬部隊捕獲。帕爾米拉居民聽說女王被捕,立即開城投降。芝諾比阿被帶往首都,在奧勒良的凱旋式中,以黃金鎖鏈拖行于俘虜隊伍之中;皇帝奧勒良被贈予“東方重建者”的稱號。帕爾米拉不久再叛,奧勒良則是再度攻陷,并放縱兵士劫掠,并毀滅了這座城市。
收復(fù)高盧
273年,奧勒良挾著征服帕爾米拉的威威,帶著軍隊沿著多瑙河轉(zhuǎn)向西方,準(zhǔn)備趁勢收復(fù)已分離14年的高盧帝國。當(dāng)時高盧帝國的皇帝為泰特里庫斯一世,他本人出生于元老貴族世家,思想傾向于羅馬帝國的統(tǒng)一。因此當(dāng)奧勒良于當(dāng)年秋天來到高盧的北方、即“香檳地區(qū)(Châlons-en-Champagne)”的平原上,在雙方軍隊對峙之前一夜,泰特里庫斯進入了奧勒良的軍營中密談。隔日,未經(jīng)過正式的刀劍交戰(zhàn),高盧皇帝向羅馬皇帝投降。原已三分的帝國版圖,在奧勒良手中再度統(tǒng)一。因此奧勒良受贈“世界重建者”的稱號。274年,元老院授予奧勒良在首都羅馬舉行了大凱旋式。
暗殺與繼承
275年春天,奧勒良再度整軍出發(fā),打算遠征波斯的薩珊王朝。4月,當(dāng)軍隊駐蹕在色雷斯時,奧勒良身邊的秘書官艾洛斯受到皇帝口頭上的嚴(yán)厲訓(xùn)責(zé)。艾洛斯恐懼其后皇帝還有更進一步的懲罰,擔(dān)心自己性命的危險,于是便偽造了一封奧勒良的文書,上頭開列皇帝即將下令處決的多位軍官名字,艾洛斯自己的名字也列在上頭。艾洛斯將這封命令書帶給這些軍官,使得這些包括皇帝貼身侍衛(wèi)的軍官惶恐不已,決定鋌而走險,在艾洛斯的引導(dǎo)下,幾位軍官潛入皇帝寢室并殺死了奧勒良。事發(fā)不久,奧勒良身邊的軍官即得知真相,艾洛斯被處以分尸極刑,執(zhí)行暗殺的軍官自殺。
由于奧勒良沒有子嗣,軍隊在懊悔之余,將推舉皇帝的權(quán)力交給元老院。懸宕五個月后,塔西佗被選為羅馬帝國的繼任皇帝。奧勒良雖然在位期間只有短暫的4年9個月,但他以軍功完成了國家的統(tǒng)一,身后受到元老院的正式“封神”。
附注
^ 他加上所有勝利頭銜的全名為Imperator Caesar Lucius Domitius Aurelianus Augustus, Germanicus Maximus, Gothicus Maximus, Parthicus Maximus, Restitutor Orientis, Restitutor Orbis——直譯為統(tǒng)帥·凱撒·魯奇烏斯·多米提烏斯·奧勒里安烏斯·奧古斯都,偉大的日耳曼征服者,偉大的哥德征服者,偉大的帕提亞征服者,東方重建者,世界重建者。
^ 優(yōu)特羅比認(rèn)為他生于達西亞,但在其它史料中也有認(rèn)為他生于默西亞或馬其頓。
^ 引自奧勒里烏斯·維克托的作品。
前任:
昆提盧斯羅馬帝國皇帝
270~275
繼任:
克勞狄·塔西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