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事跡
元年(664)年5月,設(shè)鄧備州。神龍元年(705)年,唐御史李知古殺害了鄧賧詔主豐咩。神龍三年(707)年,豐咩子咩羅皮襲鄧備刺史,聯(lián)合浪穹、施浪及吐蕃,殺李知古“斷尸祭天”,重新歸附吐蕃。開元二十五年(737),皮羅閣襲取大厘城(今喜洲),咩羅皮敗走野川,不久郁憤而死,子皮羅鄧回鄧川,在鼎勝山北筑土城固守。開元二十六年(738)皮羅閣焚殺鄧賧等五主。貞元十年(794),南詔攻破吐蕃,將浪穹、施浪、鄧賧三詔合并,稱浪穹州。
邆賧詔介紹
邆賧詔(?~794年),唐朝前期云南的一個部落,六詔之一。在今云南洱源縣鄧川,位于六詔之西。唐朝設(shè)置邆備州,以邆賧詔王世襲邆備州刺史。邆賧詔王豐咩被唐御史李知古所殺。其后,咩羅皮、皮羅邆、邆羅顛、顛之托相繼為王。顛之托(《新唐書》作顛文托)在父王邆羅顛死后繼位,在位年期不明。南詔后來攻占野共川,顛之托被俘虜,徙置永昌(今云南保山),邆賧詔亡。
六詔介紹
六詔,7世紀(jì)初,在今云南洱海地區(qū)的六個大的部落,稱為“六詔”。
唐時西洱河地區(qū),居住著烏蠻,共分6大部落,號稱“六詔”,即蒙巂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詔、施浪詔,及蒙舍詔。當(dāng)中蒙舍詔因地處南方,稱為南詔,亦為各部落中最強(qiáng),家族姓蒙氏!霸t”解作酋長[1]。他們與羌.彝族有關(guān)。
649年,蒙舍詔首領(lǐng)細(xì)奴邏建號大蒙國,稱奇嘉王[2](雖然稱國,但還只是個部落[3])。另一種說法是南詔東北白崖的白國張樂進(jìn)求讓位于避仇來居的細(xì)奴邏[4]。細(xì)奴邏遣子入唐,求唐保護(hù)。自唐高宗儀鳳三年(678年)起,吐蕃先后征服五詔,獨蒙舍詔始終附唐。開元元年(713年),玄宗封南詔皮羅閣為臺登郡王,賜名“歸義”。729年2月,唐打敗吐蕃,攻下昆明鹽源(今鹽源)。六詔中的鄧賧詔、浪穹詔、施浪詔及河蠻依附于吐蕃,而越析詔、蒙巂詔及蒙舍詔(南詔)歸附唐王朝。
六詔起源于爨族,在爨族分裂為兩部之后由西爨(白蠻)發(fā)展而來。 六詔分別為:
蒙巂詔:今巍山縣北及漾濞彝族自治縣地,六詔中偏南
越析詔:今賓川縣地,六詔之東
浪穹詔:今洱源縣地,六詔西北
邆賧詔:今洱源縣鄧川,六詔之西
施浪詔:今洱源青索,六詔東北
蒙舍詔:今巍山縣地,六詔最南
蒙舍詔因其位于諸詔之南,又稱南詔。開元二十六年(738年),蒙舍詔首領(lǐng)皮羅閣在唐朝支持下兼并五詔,進(jìn)爵云南王,以西洱河(今洱海)地區(qū)為基地建立南詔國。次年遷都太和城(今大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