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吳瑛初襲父職,任靖虜衛(wèi)指揮簽事,后經(jīng)御史大夫王紳推薦,任固原守備。嘉靖十三年(1534年),北元蒙古吉囊部擁眾十萬余人,屯兵賀蘭山,南下進犯安定、會寧等地,吳瑛隨總兵劉文出兵迎敵,于靈州大敗入侵之敵?傊迫吷袝讫堃源蠼葜ι献嗝魍,擢任吳瑛為延綏游擊,其后不久再升任延綏參將。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吉囊部入犯涼州、莊浪兩地,先后被副將王輔、總兵姜奭擊退。接著大舉入侵黃河以東的固原、延綏等地,明廷命右都御史劉天和率部拒敵。劉天和識破吉囊陰謀,密令副將白爵與參將吳瑛帶兵埋伏,伺機迎敵,大敗吉囊軍,其殘部遠遁。吳瑛因功升任總兵官,仍然鎮(zhèn)守延綏。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蒙古俺答部三萬人馬入侵綏德,游擊張鵬帶兵迎敵,吳瑛聞訊后率部增援,迫使來犯之敵敗北而走。但由于明廷偏信巡按御史殷學奏書,吳瑛與總督楊守禮等蒙冤入獄。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平反,吳瑛官復原職,加署都督簽事,后升任都督同知。嘉靖三十年(1551年),蒙古俺答部屢犯遼東,吳瑛改任遼東總兵官,順天都督府同知。吳瑛到任之際,適逢外患不息,加之天災,民不聊生,遂開倉運糧,賑濟饑民。為恢復生產(chǎn),又率軍屯戍,墾田種糧,訓練士卒,御敵守邊,與兵民同甘苦,深受愛戴。三十二年(1553年),吳瑛出任云中(今山西大同)總兵。三十五年(1556年),奉旨就任狼山(今河北懷來)提督,雖年近花甲,但雄風不減。三十九年(1560年),留任都督府簽事,兼鎮(zhèn)遼左。四十年(1561年),以年邁有病之由告歸故里,居于衛(wèi)城內(nèi)東大街府第。隆慶三年(1569年),吳瑛卒,享年七十一歲。 吳瑛辭世后,明廷追封吳瑛及其三代先祖為榮祿大夫。為頌揚其功勛,曾在衛(wèi)城東大街建立名將牌坊一座,雕梁畫棟,上書“河西名將,四代一品”大字,為兵部尚書彭澤所題。此牌坊一直保存至1944年,因建靖遠縣救濟院而被拆除。 吳瑛的三個胞弟,吳瑾歷任靖虜衛(wèi)左所副千戶、文縣守備,倡議創(chuàng)修永安堡,吳琇以軍功授昭信校尉,吳瑤初學文化,后習武功,亦投筆從戎。吳瑛侍奉母親至為孝敬,惟母命是從,靖遠民間有吳瑛為母療疾而割股剜肉的故事,作為佳話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