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廖淳(?—264),后名化,字元儉,襄陽中盧(今湖北襄樊)人。三國時期蜀國后期將領(lǐng),官至車騎將軍,以勇敢果斷著稱。廖化是三國演義中經(jīng)歷了魏、蜀、吳整個興衰過程極少數(shù)人中的一個。
履歷
[219年],蜀將前將軍關(guān)羽兵敗被殺,當(dāng)時廖化任關(guān)羽主簿,也被吳國捕獲。廖化思念蜀主劉備,于是詐死,當(dāng)時人都相信了。廖化則帶著老母晝夜西行,奔赴蜀國。[223年],伐吳失敗,劉備病逝于白帝城,后主劉禪即位。廖化升任丞相參軍,后來為廣武督,又當(dāng)過陰平太守,多次參與北伐行動。[238年],廖化攻守善羌侯宕蕈營,魏雍州刺史郭淮派兵救援,廖化擊破南安太守游奕,射殺廣魏太守王赟。[248年],涼州羌胡叛魏來降,廖化隨姜維率軍西迎,于成重山筑城留守,抵抗郭淮進(jìn)攻,迎回胡王治無戴等部落。[259年],廖化升任右車騎將軍,假節(jié),領(lǐng)并州刺史,封中鄉(xiāng)侯。
晚年
[262年],姜維率眾出狄道,廖化說:“u2018兵不戢,必自裁u2019,伯約之謂也。智不出敵,而力少于寇,用之無厭,何以能立?詩云u2018不自我先,不自我后u2019,今日之事也!惫,姜維為鄧艾所破,還駐沓中。[263年],魏將鄧艾、鐘會伐蜀,廖化同張翼、董厥等人率軍前去抵抗。廖化前往沓中增援姜維,繼而與姜維一同退守劍閣。后來,諸葛瞻被鄧艾破于綿竹,廖化等人隨姜維繞道退向成都,但在半路上就得到了后主劉禪投降的敕令。[264年],廖化被徙往洛陽,于半道病逝。
典故
【典故】“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一語出自《掃迷帚》第二十四回,意指當(dāng)時廖化已高齡七十多歲,卻扮演重要角色,反映了蜀國末期人才凋零。
年齡推測
《三國演義》中的廖淳親身參與了黃巾之亂,又一直活到蜀漢滅亡,可以說是三國歷史的活見證人、活化石。但是史料中最早提到廖化的地方,卻也只是在劉備據(jù)有荊州時,廖淳擔(dān)任關(guān)羽的主簿。但因為258年時宗預(yù)對廖淳說過:“我們都年過七十”,因此廖淳的生年至少在189年之前。
人物評價
廖淳一生,先后跟著關(guān)羽、諸葛亮、姜維南征北戰(zhàn),屢立戰(zhàn)功,以勇敢果斷著稱,最后官封至右車騎將軍,假節(jié),領(lǐng)并州刺史,封中鄉(xiāng)侯。在三國時就有“前有王、句,后有張、廖”之譽。王是王平,句是句扶,張為張翼,廖就是指的廖化。
《蔣琬傳》“建興元年,丞相亮開府,蔣琬為東曹掾。舉茂才,琬固讓劉邕、陰化、龐延、廖淳”,這里的廖淳就是廖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