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王振鐸(1845年—1921年),字高軒,清末民國初保安州(今張家口 涿鹿縣城鎮(zhèn))人。 王振鐸15歲中秀才,16歲補廩生,后來皇帝恩賜貢生。此后,繼承曾祖家風,在縣城設書館授教,辛勤耕耘,當?shù)睾芏嗝慷汲鲎运拈T下。
人物事跡
清朝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康有為、梁啟超進行“維新變法”。他們的改良思想也傳播到涿鹿縣,王振鐸積極擁護廢除科舉辦新學的主張,是涿鹿縣實行新型教育體制、辦新式學堂的先驅(qū)者之一。執(zhí)教的閑暇,他邀集開明紳士名儒座談,議論新學。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他多方游說,創(chuàng)辦新學,勸服書院山長取得保安知州批準,將“新州書院”改為“新州學堂”,以原書院為堂舍,征收文昌宮香火地租充當學堂基金。他聘請良師,動員學生,請曾經(jīng)留學日本的先生執(zhí)教。鄉(xiāng)里人紛紛送孩子進入該學堂讀書,學校聲譽久盛不衰。
王振鐸是張家口組織留學的第一人。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王振鐸籌資選送本地優(yōu)秀學生10多人赴日本留學,其中就有后來成為著名社會活動家、教育家的呂復。
繼高等學堂之后,王振鐸又說服觀音禪寺方丈性明法師,協(xié)助勸導寺廟主持僧侶,征廟產(chǎn)辦學堂。為了打破“女子無才便是德”的陋俗,他創(chuàng)辦了女子高、初小學校各一所。1912年,在閣東南呂祖廟、西關駕房廟設兩處分校。1913年,創(chuàng)辦涿鹿縣師范講習所(初級師范),所址設在古樓西藥王廟,推薦薛培真任所長,名士全衡甫執(zhí)教,為涿鹿縣培養(yǎng)師資首創(chuàng)貢獻。
在王振鐸辦學活動影響下,城里模范小學、馬王廟小學、東關老爺廟小學、西關九天廟小學、南關 泰山廟小學、北關北岳廟小學、東關天齊廟小學陸續(xù)成立,先后辦起新學堂30余所。舊制私塾逐漸減少,因而涿鹿教育蜚聲塞外,名揚直隸口北。王振鐸為此投入的家產(chǎn)、資金難計其數(shù)。
王振鐸熱心辦學,培養(yǎng)的人才遍布全國各地,為涿鹿縣教育事業(yè)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教育界享有很高威望。直隸總督 袁世凱奏請朝廷封他為奉直大夫,賞五品頂戴。1921年,大總統(tǒng) 黎元洪頒給“以永令譽”匾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