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Framing Hanley,新近崛起的美國樂團,由Nashville, Tennessee的五個年青人組成,他們年紀(jì)都在22歲上下,團隊名稱出自因車禍而死的好友Ashley Hanley,07年2月處女專集《The Moment》由Slient Mojority發(fā)行,標(biāo)志著他們從地下邁出了走向主流的第一步,目前樂團已在全美Myspace排行前8.整張專輯制作精良,整體是以Emo為主,加入了Matchbox20似的Post Grunge和3 doors down的南加州風(fēng)格。首曲Home以強勁的失真節(jié)奏沸沸揚揚的開場,幾個年青人對輕重緩急拿捏恰到好處,Vocal Nixon神采飛揚的唱腔游刃有余的表現(xiàn)出次世代對上路走人的向往以及困惑。Built for sin以慵惰的吉他開頭,然后落入18歲的Tim標(biāo)志性的激昂rush,講述青春中愛情的絕望,“you taste like heaven but god knows you built for sin”足見他們的寫詞才華。Hear me now是首發(fā)單曲,并且制作了優(yōu)秀的MV,控訴充滿謊言缺乏真誠的世界。專輯中還有Pop Punk味十足的愛情小調(diào)slow dance,深情款款的流行曲Alone in this bad?傮w上以朝氣磅礴的節(jié)奏取勝,訴說的是20歲出頭的小伙子的思考。
Framing Hanley還沒有幾次走出老家田納西的機會,更別說世界范圍的巡演了,但這不妨礙他們被全美,乃至全世界的歌迷接受。我是在豆瓣的推薦上看到他們,然后從VeryCD下載,聽后很容易的得到了他們的 Myspace主頁,你可以從那里試聽單曲,看MV,了解演出安排,與他們交流,知道Nixon的昵稱是XOXO,18歲的Tim竟然最喜愛Radiohead,鼓手chris正在重感冒 并錯過了演出——
Framing Hanley就如同你同校的那幾個少言寡欲的樂手,或者鄰居家里制造噪音的小子,在他們身上你能感到一點搖滾明星的樣子嗎?這個時代沒有搖滾明星,所謂的大牌已經(jīng)過時了,沒準(zhǔn)你常去的酒吧里幾個在臺上自娛自樂的少年哪天把曲子或視頻上傳到Myspace或者Youtube之后就玩大了,有著名廠牌制作唱片,在全世界擁有歌迷,只不過他們還是幾個在酒吧自娛自樂的家伙,因為這是他們喜歡的生存方式,Artlantic Monkeys和My Chamical Romance不就是這么干的嗎?
許多人把Radiohead97年的OK Computer當(dāng)作20世紀(jì)的世紀(jì)專輯,在我看來那更是深不可測的Thom Yorke對新世紀(jì)的展望:OK Computer,一切交給你了!Radiohead的新專集早在發(fā)售前已全部在網(wǎng)上亮相過,幾乎所有的樂隊在唱片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都去抓iTunes這最后的救命稻草,0.99美元一首歌,9.9美元一張專輯,這也許就是未來唱片業(yè)的全部。歌迷今后不會再買所謂大牌的賬,他們更愿意成為一只從小一塊長大的,或者一起上學(xué)的,或者經(jīng)常在酒吧陪伴自己的樂隊的歌迷,在Myspace上,很容易感到親切感。圣誕節(jié)我在深圳結(jié)識了巴西Funk樂團 BR CONNECTION的鼓手,后來我們便在Myspace上交了朋友,我也成了這只有兩個女主唱的樂隊的死忠,就是這么簡單,在主流流行界頻繁造神的同時,搖滾正在變的越來越平易近人,或者說更像一種私人的小聚會。
就像拾音器的發(fā)明給音樂帶來的巨大變化一樣,科技的威力總是大于我們的想像,Web2.0時代代表著一種大眾的崛起,它影響著搖滾走向回歸大眾的歷程,搖滾開始由一種產(chǎn)業(yè)回歸為一種分享。像framing Hanley這樣的樂隊有許許多多,他們更本不期望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他們從沒想過過7,80年代金屬樂隊那樣的所謂巨星生活,他們只是想自娛自樂,拿自己的音樂和更多愛好者分享,順便養(yǎng)家糊口,Web2,0便滿足了這樣的要求。楠哥是一個琴行老板,他在和朋友們一同構(gòu)建廣東搖滾網(wǎng),推廣Web2.0的理念便是他的目的,他說他和許多人都更本不希望搖滾擺脫地下狀態(tài)成為主流,自己自覺的做著玩本身就是最好的狀態(tài),我們要的是一種小眾范圍內(nèi)的分享。
回到framing Hanley的話題,Nixon一群人就是這個時代搖滾青年的縮影,他們玩的也是最符合這個時代年青人的Emo,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好惡,自己的一群朋友,自己的圈子,自覺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不希望受到社會主流的干預(yù),web2.0時代就是屬于他們的時代,現(xiàn)在我們聽著他們的歌也是享受著這個屬于我們的分享時代,分享我們能引起共鳴的情緒。
如果Kurt Cobain是在Web2.0時代發(fā)跡的,也許他便能過上自己喜愛的生活,不至于郁郁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