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經(jīng)歷
韓山明是船長的兒子,在家排行第三,父親韓尼斯(Nils Hamberg),母親羅美娜(Magdalena Lovisa Lofvenberg)。韓山明從學(xué)校畢業(yè)后成為一名商人。1844年,他放棄了生意,加入巴色會,此后2年進入瑞士的一所傳教學(xué)校接受訓(xùn)練。
主要貢獻
韓山明除了建立第一間客家教會以外,在文字工作方面也有特別的貢獻。他編訂了一本客家話字典,只因巴色會當(dāng)年經(jīng)濟拮據(jù),無法替他出版。他所收集的資料,后來拼入著名的《英客字典》中。在1905年印行。他還用英文寫了一本有關(guān)太平天國運動的書,先在香港出版,取名“The Vision of Hung-Siu-tshuen and Origin of the Kwang-Si Rebellion”(洪秀全的異象以及廣西叛亂起源);這本書后來又在倫敦出版,改名為“The Chinese Rebel Chief Hung-Siu-tshuen and Origin of the Insurrection in China”(中國叛亂元首洪秀全以及中國叛亂之緣起),這本書是研究太平天國運動不可少的資料。(史萊達著,周天和英文譯中文:《韓山明——瑞典第一位前往中國的傳教士》,基督教香港崇真會出版,2008年12月第一版,第7頁。)
作品著作
Report regarding the Chinese Union at Hongkong. Hongkong: Printed at the Hongkong Register Office, 1851. The visions of Hung-Siu-tshuen, and origin of the Kwang-si insurrection. Hongkong: The China mail office, 1854. 參考文獻Hannich, Gustav. Treue bis ans Ende. Erlebnisse des schwedischen Missionars Theodor Hamberg in China. Basel: Basler Missionsbuchh., 1941. MacIver, D. A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Hakka-dialect as spoken in Kwang-tung province. Revised by M.C. MacKenzie. Shanghai: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1926. Schlyter, Herman. Theodor Hamberg: Den förste svenske Kinamissionären. Lund: Gleerup, 1952 So Kwan-wai, Eugene P. Boardman and Ch’iu P’ing. "Hung Jen-kan, Taiping Prime Minister, 1859-1864."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 20, No. 1/2. (Jun., 1957), 262-294.
在華傳教工作
1846年,韓山明被派往中國,次年3月19日抵達,開始在廣東差會工作,負責(zé)向客家人傳教。他還編寫了第一部客家方言記錄草案,為D. MacIver的客家方言詞典奠定了基礎(chǔ)。最初,韓山明協(xié)助著名德國傳教士郭士立傳教,但是逐漸地,韓山明對郭士立大群皈依的策略產(chǎn)生了懷疑,采取較為謹(jǐn)慎的做法,因而與郭士立和巴色會之間產(chǎn)生了沖突。郭士立去世后,韓山明得到了表白,并繼續(xù)為巴色會工作。
韓山明與太平天國
1852年,韓山明遇見逃到香港的洪秀全的侄子洪仁。洪仍娤蝽n山明提供了有關(guān)太平天國的重要信息,這些信息成了后來韓山明關(guān)于太平天國的著作的基礎(chǔ)。這本書是第一部用西方語言描寫太平天國的著作,是關(guān)于洪秀全早年生活的重要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