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理論
“性別角色扮演”:
巴特勒質(zhì)疑在性與性別之間所做的這種生理的區(qū)分,主張我們除了由一整套的文化預期所以形成的特征,并不存在任何現(xiàn)在的生物性特征。
其性別角色扮演概念這套理論話語分析了性別身份和欲望是一種富于表演的行為,而不是本質(zhì)上會變化的。即所有的性別都是“表演”,是一種模仿,而不是一種本質(zhì)。巴特勒問道:“當先前認定有關(guān)異性戀體質(zhì)的知識體系,被揭穿為只是為了產(chǎn)制本體論表面的類目時,主體與性別行為類目的穩(wěn)定性,會發(fā)生什么情況?”(butler,1990,p viii)。對巴特勒而言,扮裝皇后代表“性別角色被拿來搬演、挪用、穿戴的世俗方法;它暗示所有的性別屬性不過是一種擬人化演出”。巴特勒進一步把布希亞的“擬像”概念加入性別的面向,說明性別是一種模仿,“不再有起源;事實上,這樣的模仿建構(gòu)一種觀念,就是原始物不過是模仿物的效果與結(jié)果”。(butler,in fuss,1991)。
人物成就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后結(jié)構(gòu)主義哲學家,酷兒理論家,女性主義哲學家,修辭學與比較文學教授,社會活動家,女同性戀,匈牙利與俄羅斯人的后代,猶太裔美國人。巴特勒素習歐陸現(xiàn)代哲學,如黑格爾,馬克思,海德格爾(Heidegger),現(xiàn)象學,克爾凱郭爾(Kierkegaard),梅洛-龐蒂(Merleau-Ponty)以及法蘭克福學派等。其博士論文就是在一位現(xiàn)象學教授的指導下完成的。在其之后的游學生涯中,巴特勒經(jīng)歷了關(guān)鍵的轉(zhuǎn)變,這里權(quán)且命名為后結(jié)構(gòu)主義(post-structuralism turn)轉(zhuǎn)向——尤其是“福柯轉(zhuǎn)向”。從對主體問題的關(guān)注轉(zhuǎn)向了對性別身份的思考乃至顛覆,這也算其成名之作《性別麻煩》(Gender Trouble)得以生成的理論契機。
通觀巴特勒的著作,其理論資源有如萬花筒,讓人應接不暇,加之其自身語言的晦澀繁復,理解這樣一位思想家有如攀爬德勒茲的“千高原”,山腳緲不可尋,只有群山疊嶂,讓人望而生畏。
從某種意義上說,巴特勒改變了我們思考性別的方式,即便這種改變尚未體現(xiàn)在“百姓日用”中,但起碼在理論上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另類視角,讓我們得以重新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概念與思想,并讓我們認識到看似中立自然的理念背后所隱藏的壓迫性力量。巴特勒認為,所謂哲學就是去質(zhì)詢那些我們本以為自然而然,不證自明的命題,繼而發(fā)現(xiàn)這些命題背后所藏匿的權(quán)力關(guān)系,從而為人的斗爭和解放提供契機。
雖然巴特勒具有諸多身份,如?滤Q的那樣——通過寫作來改變自我的面孔,不愿去承認自己的身份同一性(identity),但她無疑愿意接受批判的知識分子這一身份。所謂批判就是拒絕一切所謂給定的概念,拒絕我們習以為常的前提和理念,然后去發(fā)現(xiàn)這種拒絕所可能具有的自由可能性與顛覆多樣性(plurality of subversion)。去自然化,這就是哲學批判。批判性知識分子的著作總不可避免的具有政治性,因為這涉及到用力于艱難的文本,以激勵讀者去對他∕她自以為理解的世界采取質(zhì)疑的態(tài)度。
從中國學界來看,對巴特勒的接受主要集中于譯述與介紹,尤其對“身體”極為關(guān)注:汪民安、陳永國所編的《后身體:文化、權(quán)力和生命政治學》節(jié)譯了《有所謂的身體》第一部分的同名章節(jié);陶東風編譯的《文化研究精粹讀本》和王逢振等編選的《文化研究選讀》則分別選譯和節(jié)選了該書的導論部分。王逢振主編的《性別政治》選譯了巴特勒《暫時的基礎(chǔ)》一文,周凡主編的《后馬克思主義》則收入了《后結(jié)構(gòu)主義與后馬克思主義》一文,李銀河編譯的《酷兒理論》收入了《模仿與性別反抗》,系統(tǒng)可靠的譯介還付之闕如。胡大平翻譯的《偶然性、霸權(quán)和普遍性》(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齊澤克,拉克勞與巴特勒合著)一書則歸在齊澤克作品集名下。至于研究方面,尚沒有專著問世,論文則集中對巴特勒性別理論的介紹與梳理,且主要集中于早期兩本探討性別理論的著作——《性別麻煩》(1990)和《有所謂的身體》(1993),對其后期的思想轉(zhuǎn)變則視而不見。
個人作品
巴特勒因其性別理論而蜚聲學術(shù)界,除此之外,她對主體的建構(gòu)嘗試也具有理論和范式意義。其著作有(專著與合著):
Subjects of Desire: Hegelian Reflections in Twentieth-Century Franc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7);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London: Routledge, 1990);
Feminists Theorize the Political, eds Judith Butler and Joan W. Scott (London Routeledge, 1992);
with Bodies That Matter: On the Discursive Limits of "Sex" (London: Routledge, 1993);
Benhabib, Cornell, and Fraser, Feminist contentions。∟ew York:Routledge,1995);
The Psychic Life of Power: Theories of Subjec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Excitable Speech: A Politics of Performative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1997);
Antigone’s Claim: Kinship Between Life and Death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0);
Hegemony, Contingency, Universality, with Ernesto Laclau and Slavoj Zizek (London: Verso Press, 2000);
Precarious Life: Powers of Violence and Mourning(London: Verso Press, 2004) ;
The Judith Butler Reader, eds. Sara Salih and Judith Butler, (Blackwell Publishers, 2004);
Undoing Gender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2004); Giving an Account of Oneself (New York: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2005);
Who Sings the Nation-State? Language, Politics, Belonging, with Gayatri Spivak (Seagull Books, 2007).
著作譯本
《性別麻煩:女性主義與身份的顛覆》,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9
《消解性別》,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9
《身體之重:論“性別”的話語界限》,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1
《權(quán)力的精神生活》,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
《脆弱不安的生命》,河南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