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生涯
海恩在1950年2月16日生于肯尼亞內(nèi)羅畢,父母叫沃爾特·海恩(Walter Hain)及艾德琳·佛羅倫斯·斯托克斯(Adelaine Florence Stocks),他們兩人皆南非白人,而且都是反南非種族隔離制度分子。由于這個身份,海恩的父母在南非被列為“取締人士”(banned persons),受盡歧視,除了曾被監(jiān)禁外,也被禁制工作。
海恩幼年在南非的普利托里亞度過,并曾就讀于普利托里亞男子高校,但他的家庭生活曾經(jīng)常遭警察滋擾。在10歲的時候,警察甚至曾登門搜查證物,這些經(jīng)歷使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亦令他自少就開始樂于接受多元文化,并與其他族裔的人士交朋友。由于不堪長年受滋擾,海恩父親的建筑師工作亦因而無法繼續(xù)下去。最終在1966年4月,時年16歲的海恩隨父母舉家移居英國。
社會運動
海恩移居英國后在倫敦的伊曼紐爾公學(xué)受教,后來在瑪麗皇后學(xué)院(今倫敦大學(xué)一部分)取得經(jīng)濟學(xué)及政治科學(xué)一級榮譽學(xué)士學(xué)位。另外,他又在薩西克斯大學(xué)取得哲學(xué)碩士學(xué)位。大學(xué)畢業(yè)后,他加入通訊職工聯(lián)合會任研究員,后來獲擢升為首席研究員。
在1969年及1970年,由全白人組成的南非的英式欖球聯(lián)盟及木球隊曾到英國作巡回作賽,海恩遂擔(dān)任一個抵制賽事運動的主席,并發(fā)起行動使有關(guān)的球賽受阻。海恩事后被起訴控以以直接行動干擾球賽,他在奧卑利法庭接受十日的審訊,最后陪審團裁定他其中三項罪名不成立,但另一項共謀罪則被裁定罪名成立,結(jié)果判被罰款200英鎊。海恩在1973年不服裁決,并且提出上訴,但有關(guān)上訴遭到駁回。
海恩在1972年曾接獲郵件炸彈恐嚇,幸好炸彈線路接駁不善,沒有爆炸。后在1976年,海恩復(fù)被人指控參與一宗銀行劫案,但經(jīng)審訊后無罪獲釋,而有傳聞指出海恩其實是受南非特務(wù)所陷害。海恩涉嫌參與銀行劫案一事曾引起很大轟動,當(dāng)年有六名下院議員更公開要求刑事檢控專員諾曼·斯克霍恩爵士就事件辭職。
海恩曾為自由黨黨員,亦曾自1971年至1973年當(dāng)選為少年自由黨主席,但他在1977年轉(zhuǎn)投工黨。同年,他又創(chuàng)立了反納粹聯(lián)盟,此后他亦是英國聯(lián)合反法西斯組織的重要支者。
下院生涯
在1991年,海恩在威爾士內(nèi)思選區(qū)的補選勝出,成為了下院議員。在1995年,他成為工黨黨鞭,后又在1996年獲委到影子內(nèi)閣任就業(yè)部長。
工黨在1997年勝出大選上臺執(zhí)政后,他遂獲委到政府,起先于威爾士事務(wù)辦公室供職,后來又在外交部出任非洲司部長。在任期間,海恩曾被津巴布韋獨裁者羅伯特·穆加貝批評為“種族主義者”,不滿他維護當(dāng)?shù)厣贁?shù)白人農(nóng)場主的土地權(quán)益。但值得諷刺的是,海恩其實早于1970年代曾協(xié)助過穆加貝抵制津巴布韋的白人少數(shù)管治。此外,海恩曾在2000年10月設(shè)立一個秘密運作的戰(zhàn)爭避免小組,企圖與伊拉克的外長合作避免戰(zhàn)爭爆發(fā),但最后沒有成功。
此后,海恩曾短暫改于貿(mào)易及工業(yè)部供職,然后再返到外交部任歐洲司部長。任內(nèi)他積極主張直布羅陀主權(quán)應(yīng)回歸西班牙,其言論后來被質(zhì)疑故意歪曲局勢,并與政府一向堅持英國擁有直布羅陀主權(quán)的立場相左。直布羅陀后來就主權(quán)問題展開公投,結(jié)果海恩的建議被大比數(shù)否決。
在2002年10月,海恩以威爾士大臣的身份獲委到內(nèi)閣,但就繼續(xù)代表英國出席未來歐洲會議。至2003年6月,他在內(nèi)閣改組中獲委任為下議院領(lǐng)袖及掌璽大臣,同時又留任威爾士大臣。在2004年11月,海恩曾發(fā)表言論指“如果我們能夠像工黨一樣,在犯罪及恐怖主義議題上更強硬,我想英倫在工黨治下將會更安全”,有關(guān)言論事后引起一定爭議。
在2005年大選后,海恩在5月6日獲任命為北愛爾蘭大臣,并繼續(xù)留任威爾士大臣。海恩曾經(jīng)是愛爾蘭統(tǒng)一的支持者,但他上任北愛爾蘭大臣不再公開支持有關(guān)觀點。任內(nèi),海恩成功為北愛促成和平,不過亦曾被傳媒揭發(fā)在某會議中瞌睡,后來北愛爾蘭事務(wù)部對事件加以否認。在2007年6月28日,海恩改任就業(yè)及退休保障大臣,并仍然兼任威爾士大臣。
獻金丑聞
在2006年9月12日,海恩表態(tài)有意角逐工黨副黨魁之位,并大力抨擊美國的布什政府為“自有記憶以來最右翼的美國政府”,希望藉以取得支持。惟海恩最終在黨內(nèi)第二輪投票中,得票僅僅排名第五出局,而夏雅雯則在選舉中勝出。
根據(jù)英國的選舉法例,海恩應(yīng)該在選舉后盡早向選管會交代其政治捐獻款額,但至2007年11月,他只及時申報政治捐獻82,000鎊。在2008年1月10日,《衛(wèi)報》報道海恩涉嫌在競選期間隱瞞收受100,000鎊政治捐獻。當(dāng)中大部份的捐獻其后被揭發(fā),都是透過已經(jīng)停止運作的智庫──進步政策論壇作為匯款的渠道。在這些捐獻中,部份更是來自支持南非實行種族隔離的人士。
海恩在1月12日發(fā)表聲明表示自己因為公務(wù)繁忙,所以忘記進行申報;他又指出事件中沒有出現(xiàn)任何失當(dāng)行為,并認為指他存心欺瞞的報道實屬荒謬。另外,他又指出會退回其中25,000鎊的捐獻。
辭職
在2008年1月24日,海恩在選舉委員會將事件提交倫敦警察廳調(diào)查后宣布辭去就業(yè)及退休保障大臣一職。他表示其辭職是為了證明自己“清白”。然而,有關(guān)丑聞迫使首相布朗于同日首次對內(nèi)閣進行改組,分別以馬偉輝及貝禮高接替他出任威爾士大臣及就業(yè)及退休保障大臣。海恩至此成為首位從布朗政府辭職的閣臣。在2008年7月2日,倫敦警方將其案件轉(zhuǎn)交皇家檢察署查辦,但檢察署至同年12月5日以證據(jù)不足為理由撤銷檢控行動。后在2009年1月,下院標準及特權(quán)專責(zé)委員會對事件作出追究及譴責(zé),當(dāng)時海恩表示愿意再于下院公開就事件道歉,隨后他在1月26日向下院致歉,并以“誠實的錯誤”來形容事件。
競選丑聞平息后,海恩獲工黨政府重新起用。在2009年6月5日,首相布朗重組內(nèi)閣,他遂獲邀重返內(nèi)閣再任威爾士大臣一職,至2010年5月工黨因大選落敗下野為止。
家庭
海恩在1975年與帕特里夏·韋斯特爾(Patricia Western)結(jié)婚,兩人育有兩子,分別為森(Sam)和杰克(Jake)。兩人后于2002年離婚,結(jié)束27年的婚姻關(guān)系。海恩后于2003年6月14日與伊莉莎伯·海沃思博士(Dr. Elizabeth Haywood)結(jié)婚。
榮譽
P.C. (2001年7月2日)
著作
Don’t Play with Apartheid: Background to the Stop the Seventy Tour Campaign by Peter Hain, 1971, Allen & U ISBN 0-04-301031-8
Radical Liberalism and Youth Politics by Peter Hain, 1973, Liberal Publications Department ISBN 0-900520-36-1
Radical Regeneration by Peter Hain, 1975, Quartet Books ISBN 0-7043-1231-X
Community Politics Edited by Peter Hain, 1976, Calder Publications Ltd ISBN 0-7145-3543-5
Mistaken Identity: The Wrong Face of the Law by Peter Hain, 1976, Quartet Books ISBN 0-7043-3116-0
Radicals and Socialism by Peter Hain and Simon Hebditch, 1978, Institute for Workers’ Control ISBN 0-901740-55-1
Policing the Police Edited by Peter Hain, 1979, J Calder ISBN 0-7145-3624-5
Debate of the Decade: The Crisis and Future of the Left edited by Peter Hain, 1980, Pluto Press ISBN 0-86104-313-8
Neighbourhood Participation by Peter Hain, 1980, M. T. Smith ISBN 0-85117-198-2
Policing the Police Edited by Peter Hain, 1980, J Calder ISBN 0-7145-3796-9
Reviving the Labour Party by Peter Hain, 1980, Institute for Workers’ Control ISBN 0-901740-69-1
The Democratic Alternative: A Socialist Response to Britain’s Crisis by Peter Hain, 1983, Penguin Books Ltd ISBN 0-14-006955-0
Political Trials in Britain by Peter Hain, 1985, Penguin Books Ltd ISBN 0-14-007935-1
Political Strikes: The State and Trade Unionism in Britain by Peter Hain, 1986, Penguin Books Ltd ISBN 0-14-007962-9
Proportional Misrepresentation by Peter Hain, 1986, Gower Publishing Ltd ISBN 0-7045-0526-6
A Putney Plot? by Peter Hain, 1987, Spokesman Books ISBN 0-85124-481-5
Ayes to the Left by Peter Hain, 1995, Lawrence & Wishart Ltd ISBN 0-85315-832-0
The Peking Connection by Peter Hain, 1995, Lawrence & Wishart Ltd ISBN 0-85315-823-1
Sing the Beloved Country: Struggle for the New South Africa by Peter Hain, 1996, Pluto Press ISBN 0-7453-0997-6
The End of Foreign Policy? by Robin Cook and Peter Hain, 2001,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ISBN 1-86203-131-2
New Designs for Europe by Katinkya Barysch, Steven Everts, Heather Grabbe et al, introduction by Peter Hain, 2002, Centre for European Reform ISBN 1-901229-35-1
The Future Party by Peter Hain and Ian McCartney, 2004, Catalyst Press ISBN 1-90450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