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在高慶仙還是孩子的時候,其父親便去世了,母親帶著六個孩子,生活十分艱苦。在一家人困難的時候,黨和政府送來了溫暖,解決了這一家人的困難。不僅免去學費,每月發(fā)放救濟款,在冬天還送來棉衣棉被。高慶仙沒有忘記黨的恩情,她把這份感激之情化成實際行動,奉獻社會,回報社會。
看到了1998年中央電視臺對湖北省遠安縣創(chuàng)辦聾啞班的報道,高慶仙及家人受到深深的觸動?吹綒堈蟽和释R的目光,看到民辦教師在艱苦條件下義無反顧的奉獻,高慶仙決定為困難兒童的未來,承擔一份責任。 高慶仙看到對東北地區(qū)洪水災區(qū)的報道,其中提到佳木斯市平安鄉(xiāng)一位叫李長福的農(nóng)民。他雙目失明,妻子智力殘障,幼小的孩子得不到照顧。本來就貧困的家庭,加上洪水的侵襲可謂雪上加霜,生活用品沖毀殆盡,急需社會各界幫助。高慶仙坐不住了,她和家人經(jīng)過商量,把湖北遠安聾啞班作為捐助的第一工程,把李長福一家的捐助作為第二工程,這一南一北被一家人簡稱“雙安工程”。
高慶仙退休后和老伴經(jīng)營著一家小賣部,盡管收入微薄,卻在每個月拿出400元用來捐助。高慶仙要做無名英雄,因此用自己,老伴和女兒名字中的一個字組成了“高振寧”作為寄款人姓名。除捐款,高慶仙還寄去一些刊物,逢年過節(jié)還會郵寄一些茶葉。一顆愛心牽動了另一顆感激的心。從獲得幫助那天起,受助人就一直惦記著北京這個叫做“高振寧”的好心人,并一直渴望能夠取得聯(lián)系,當面感謝。他們發(fā)信查找,總是回復查無此人,但是匯款卻依然按時收到。尋找“高振寧”成了受助群眾多年的心愿。為了找到這個神秘的好心人,2000年5月3日,《晨報》頭版刊出“尋找高振寧”的報道!案哒駥帯苯K于被找到了,遠安縣領導和師生盛情邀請高慶仙一家。聾啞的孩子們終于看到了幫助自己的好心人,他們無法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
高慶仙以幫助困難群眾為己任。哪里有災,哪里就有高慶仙的一份愛心。1998年,云南蒗寧縣大地震,她捐款500元;2003年陜西省渭河泛濫,捐款100元;2004年印度洋海嘯,捐款300元;2008年汶川地震捐款;2009年玉樹地震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