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依《墓志》“春秋六十有口”的記載推算,約當(dāng)生于公元500年左右。為人“輕文好武”,18歲時“釋褐”入仕,經(jīng)歷了北魏末的社會大動蕩。永熙三年(534年)東西魏分裂時,隨宇文泰西走咸陽,數(shù)年后“擁騎歸朝”。頗受高歡重用,官至侍官正都督、平西將軍、臨邑子。入北齊后,歷授原仇領(lǐng)民副都督、白馬領(lǐng)民都督、涇州刺史、車騎將軍等職。河清三年(564年),卒于晉陽。
墓志
志文
大齊車騎將軍涇州刺史朱陽縣開國子狄公墓志
公諱湛,字安宗,馮翊郡高陸縣人也。其先漢丞相狄方進(jìn)之后,衣冠世襲,人物代昌,史牒載焉,無假復(fù)敘。曾祖寧朔將軍,略陽、趙平二郡太守,又除使持節(jié)、都督、鎮(zhèn)西將軍、領(lǐng)東羌校尉、駕部尚書、秦涇二州刺史、略陽公。祖使持節(jié)、鎮(zhèn)西將軍、召補蘭臺給事中丞、秦州刺史、司空公、略陽公、謚曰康王,德望隆高,雄振朝野。父大將軍府行參軍、秦州府主簿,風(fēng)流淹雅,領(lǐng)袖當(dāng)時。公納祉奇靈,資神異氣,生而卓犖,長則殊群,儀貌端長,志量弘遠(yuǎn)。輕文好武,重義忘身,超乘擊劍之能,類中希伴,麾戈騎射之伎,舉世無儔。見者愛而敬之,聞?wù)咛摻髮倌。年十八,解褐散騎侍郎,在員外。尋加給事中,心存將略,非其好也。俄值孝昌季年,海內(nèi)波蕩,王室微弱,政出私門,鹿馬相蒙。永熙西蹈,公被勒侍從,隨到咸陽,深識逆順之機,悟知禍福之理,遂與建州刺史王保貴擁騎歸朝。 獻(xiàn)武皇帝戢其忠節(jié),即除東雍州刺史,綏撫邊民,威恩甚著。昔竇融歸款,名載于漢圖;黃權(quán)送誠,譽傳于魏史。方今況古,異軫同榮,比較而論,綽有余裕。元象元年,除為都督。興和三年,除永安鎮(zhèn)將。武定六年,除侍官正都督。八年,除平西將軍、臨邑子。天保三年,除安西將軍、朱陽縣開國子。至六年,除原仇領(lǐng)民副都督。七年,除直蕩/正都督、食陽城縣干。十年,除白馬領(lǐng)民都督。乾明元年,除假節(jié)、都督?jīng)苤?諸軍事、涇州刺史;式ㄔ,除車騎將軍,余官如故。公或出從戎行,或入?yún)⑨♂,功城野?zhàn),每立庸勛。故能辟土以承家,裂山川而建國。貴盛一時,/聲流千載。方當(dāng)論道槐棘,享年茂永,賦命不融,溘隨時謝。春秋六十有□,薨于晉。公忠孝盡于君親,信諾存于朋友,脫略錢帛,敬寶才賢,內(nèi)外嗟嘆,遠(yuǎn)邇歌詠。天不贊善,玉樹漂淪,凡在聞知,莫不痛惜。家人情地,乎可言哉。皇帝悼傷,贈策云爾。越以河清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窆于晉陽城東北三十里。若夫英杰載挺,必為楨檊,世德相傳,理垂不朽。惟恐陵谷非固,縑竹 /易虧,所以金石稱長,寄刊盛美。其詞曰:
源流渺浚,基構(gòu)遐崇,含靈蘊祉,世挺才雄,或卿或相,非侯則公。余芬不□,嗣軌傳風(fēng),公惟降誕,夙號民英,儀容魁岸,氣略縱橫。情欽劍俠,意忽儒生,方圖遠(yuǎn)大,棄置耘耕,悁家入仕,姓居廉潔,憲章法度。師模令哲,去茲華屋,□/彼高原,風(fēng)吟垅樹,鳥思泉門。音形永隔,景行空存,相偕到此,舉目傷魂。
疏證
狄湛墓志,2000年7月出土于山西省太原市迎澤區(qū)王家峰村。
《新唐書》卷七四下《宰相世系表四下》狄氏條:“狄氏出自姬姓。周成王母弟孝伯封于狄城,因以為氏?鬃拥茏拥液谝釋O漢博士山,世居天水。后秦樂平侯伯支裔孫恭,居太原,生湛,東魏帳內(nèi)正都督、臨邑子。孫孝緒!钡倚⒕w即狄仁杰的祖父!杜f唐書·卷八九·狄仁杰傳》:“狄仁杰,字懷英,并州太原人也。祖孝緒,貞觀中尚書左丞。”據(jù)此,狄湛乃狄仁杰之高祖。
狄湛墓志中追溯其先世,稱“其先漢丞相狄方進(jìn)之后”。案西漢翟方進(jìn),或傳寫訛為狄方進(jìn),故北朝狄氏如狄湛者,攀附以為宗族所自出。到唐代,狄氏覺察到追溯至翟方進(jìn)實有不妥,乃改稱“周成王母弟孝伯封于狄城,因以為氏”,并在孔子弟子中尋找到一個狄黑作為祖先。這反映了從北朝到唐朝,胡族人士在華夏化過程中,對改造其家世淵源所作的持續(xù)努力。努力的方向,則是愈到后來,追溯愈古,合乎顧頡剛先生“層累造成”說。唐修《晉書》稱狄伯支為天水人,顯然已經(jīng)接受了后來的譜系了。
其實,狄湛一族本是馮翊羌人,故狄湛墓志舉其籍貫為馮翊高陸!对托兆搿肪硪唬哄a部狄姓條,敘狄氏起源,與上引《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同,關(guān)于狄伯支與狄孝緒之世系,云:“《姚秦錄》,狄伯文官至中書令、樂平侯!囊釋O,又居太原;曾孫孝緒!辈漠(dāng)作伯支。狄孝緒是狄伯支的孫子的曾孫,恰與《新唐書》相合。據(jù)此,太原狄氏,始祖為狄伯支,即狄湛之曾祖。而狄伯支是姚秦集團(tuán)的重要成員,官至尚書右仆射,北魏天興五年(402)于柴壁之役被俘入魏。據(jù)《魏書》卷二八《賀狄干傳》,姚興后來拿北魏的賀狄干交換狄伯支,道武帝同意了。據(jù)《晉書》卷一一八《姚興載記下》,狄伯支回到后秦長安,“復(fù)其爵位”,后為征虜將軍,為姚沖所鴆殺。狄氏入魏,可能在北魏滅夏、奪取關(guān)隴之后了。狄伯支短暫地入魏,也可能獲得魏朝官職,狄湛墓志中所記伯支官位“東羌校尉”、“駕部尚書”之類,不似后秦職官。
墓志稱:“永熙西蹈,公被勒侍從,隨到咸陽,深識逆順之機,悟知禍福之理,遂與建州刺史王保貴擁騎歸朝。獻(xiàn)武皇帝戢其忠節(jié),即除東雍州刺史!北蔽盒⑽涞厶颖缄P(guān)中時,狄湛時任給事中、散騎侍郎,作為隨從官員而西入長安。但他后來又逃回關(guān)東!敖ㄖ荽淌吠醣YF”不見于史。狄湛由于這次東歸,得到高歡賞識,得除東雍州刺史,成為他提升地位的一個機緣。
狄湛歷官中有“原仇領(lǐng)民副都督”,原仇不詳所在。狄湛死于晉州,而晉州治白馬城,故其“白馬領(lǐng)民都督”的白馬,應(yīng)當(dāng)就是指晉州白馬城。領(lǐng)民都督,出現(xiàn)于北魏末年六鎮(zhèn)之亂以后,疑從領(lǐng)民酋長制度中化來,專統(tǒng)地方胡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