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孫珀齡(?-?),原名孫秠,字五粒,山東 濟(jì)南府 淄川縣(今淄博市淄川區(qū))大莊人。清朝官員。孫珀齡曾祖孫光輝、父 孫之獬均為明朝翰林。孫珀齡承家學(xué),於明崇禎六年(1633年)考中癸酉科舉人。清順治三年(1646年),清廷首開會試,孫珀齡一舉中式,殿試位列二甲,賜進(jìn)士出身。授工科 給事中。歷官刑科左右 給事中,順治十一年(1654年),升禮科 都給事中。順治十三年(1656年)三月,補(bǔ) 太仆寺少卿。同年十一月,升 鴻臚寺卿。官至 通政使司左通政。
順治十四年(1657年),丁酉順天鄉(xiāng)試 科場案爆發(fā)。孫珀齡受到牽連,於次年流徙 尚陽堡。直到康熙二年(1663年),朝廷下修工贖罪之令。其弟琰齡傾家蕩產(chǎn),方將其贖回。
家世
曾祖孫光輝,明嘉靖七年(1528年)進(jìn)士,選 翰林院庶吉士,官至南京戶部主事;父 孫之獬,天啟二年(1622年)中進(jìn)士,附魏忠賢黨,官至翰林院侍講。崇禎時因哭!度洹繁幌骷。後剃發(fā)降清,官至 禮部左侍郎。
史書記載
^ 《淄川縣志·卷五·舉人》頁十五:孫秠,後名珀齡,字五粒,崇禎癸酉科。見進(jìn)士。之獬子。
^ 《清實錄·世祖章皇帝實錄》:(順治三年五月)丙寅。授進(jìn)士林起龍、張國憲、為吏科 給事中。劉楗、為戶科 給事中。 袁懋功、朱之弼、為禮科給事中。高桂、劉鴻儒、為兵科給事中。 楊璜、為刑科給事中。孫珀齡、鄧林瞿、為工科給事中。
^ 《清實錄·世祖章皇帝實錄》:(順治七年八月)丙午。調(diào)戶科都給事中 杜立德為吏科都給事中。升刑科 給事中陳調(diào)元為禮科右給事中。工科 給事中孫珀齡為刑科右給事中。吏科給事中 胡之駿為工科右給事中。
^ 《清實錄·世祖章皇帝實錄》:(順治十年六月)己卯。補(bǔ)原任吏科左 給事中劉楗、為兵科左給事中。轉(zhuǎn)刑科右 給事中孫珀齡、為本科左給事中。升禮科 給事中劉余謨、為刑科右給事中。
^ 《清實錄·世祖章皇帝實錄》:(順治十一年三月)戊申。補(bǔ)吏科 都給事中朱徽原官。升吏科左 給事中杜篤祜、為戶科 都給事中。刑科左 給事中孫珀齡、為禮科 都給事中。工科左 給事中魏裔介、為兵科 都給事中。戶科左 給事中高辛允、為刑科 都給事中。禮科左給事中 陳協(xié)、為工科 都給事中。
^ 《清實錄·世祖章皇帝實錄》:(順治十三年三月)乙未。補(bǔ)內(nèi)升禮科都給事中孫珀齡、為 太仆寺少卿。
^ 《清實錄·世祖章皇帝實錄》:(順治十三年十一月)壬戌。轉(zhuǎn) 通政使司右通政張?zhí)熘、為左通政。?太常寺少卿 李藻、為 通政使司右通政。 太仆寺少卿 宋徵輿、為 大理寺少卿。孫珀齡、為 鴻臚寺卿。刑科都給事中高辛允、為 順天府府丞。光祿寺少卿郁之章、為 大理寺寺丞。
^ 《淄川縣志·卷五·進(jìn)士》頁七:孫珀齡,順治丙戌 傅以漸榜。授工科給事中。厯刑科左右 給事中,禮科都給事中。壬辰會試分房,升 太仆寺少卿、 鴻臚寺卿、 通政使司左通政,加一級。任言官時,建白三十馀疏,多見施行。恡施予,人咸樂其和易焉。
^ 《清實錄·世祖章皇帝實錄》:(順治十五年四月)辛卯。諭刑部等衙門。開科取士。原為遴選真才。以備任使關(guān)系最重。豈容作弊壞法。王樹德等、交通李振鄴等、賄買關(guān)節(jié)。紊亂科場。大干法紀(jì)。命法司詳加審擬。據(jù)奏、王樹德、 陸慶曾、潘隱如、唐彥曦、沈始然、 孫旸、張?zhí)熘病?張恂、俱應(yīng)立斬。家產(chǎn)籍沒。妻子、父母、兄弟、流徙 尚陽堡。孫珀齡、郁之章、 李倩、 陳經(jīng)在、邱衡、趙瑞南、唐元迪、潘時升、盛樹鴻、徐文龍、查學(xué)詩、俱應(yīng)立斬。家產(chǎn)籍沒。張旻、孫蘭茁、郁喬、李蘇霖、張秀虎、俱應(yīng)立絞。余贊周、應(yīng)絞。監(jiān)候秋后處決等語。朕因人命至重?制渲谢蛴性┩。特命提來親行面訊。王樹德等俱供作弊情實。本當(dāng)依擬正法。但多犯一時處死、于心不忍。俱從寬免死各責(zé)四十板。流徙尚陽堡。余依議。董篤行等、本當(dāng)重處。朕面訊時、皆自認(rèn)委系溺職。姑著免罪。仍復(fù)原官。曹本榮等亦著免議。自今以后、凡考官士子。須當(dāng)恪遵功令。痛改積習(xí)持廉秉公不得以此案偶蒙寬典。遂視為常例。妄存幸免之心如再有犯此等情罪者、必不姑宥。爾等衙門即行傳諭。
^ 《淄川縣志·卷六·後孝友》頁十九~二十:孫琰齡,字禹年, 兵部尚書之獬子, 通政司左通政珀齡弟也。國朝開科選拔貢元,截取州同知,養(yǎng)親不仕。順治丁亥,有巨寇薄城。公父司馬公奮義倡守,屢挫賊鋒。後賊伏內(nèi)應(yīng),城潰。率家眾力戰(zhàn),不克,命公請兵討賊。公乘夜縋出,只身赴京,匍匐千里。及大兵彚至,克城賊殲,而司馬公已節(jié)烈殞身矣。公之三侄一子同時飲刃,一妻二女相攜入井,各有傳載通志。公抱恨刻骨,欲從父死者,再戚。族咸以無後為解,乃止。後與兄政析箸而居。兄宦游京師,以官事系獄,勢將叵測,公冒霜雪,間關(guān)奔赴,竭力周旋,無不備至。己亥春,通政公減罪東遣,公送出關(guān),慟哭投河,賴救得免。至癸卯,有修工贖罪之令。公欣然變產(chǎn)認(rèn)工,迎兄歸復(fù),室家完聚焉。蓋自通政公被累以及回籍,公出囊貲二萬馀金,變己產(chǎn)七十馀頃,省邑巨宅蕩然一空,真所謂能篤同氣者哉!所著有《石來軒似懶園柿巖小律》、《前後燕游草》藏於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