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魏塾(?~1780)壽光城里人。兵部侍郎魏琯的五世孫,性鯁直,見義勇為,頗具肝膽。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山東巡撫國太(滿族鑲白旗人)以皇帝游泰山為名,私加田賦。當(dāng)時恰逢壽光歉收,百姓無力負(fù)擔(dān),魏塾倡議拒繳苛賦,群眾紛起響應(yīng)?h令勞敦樟(安慶人)聞知,驚慮不安,將魏召至縣署,查問抗繳田賦之事。魏氏義正詞嚴(yán),直答不諱?h令心虛理屈,以“弗拒,親族可免”為條件籠絡(luò)他不要聚眾滋事。魏塾當(dāng)即厲聲回答:“免我親族,害及百姓,大不可!”山東巡撫國太得到勞敦樟的稟報以后,既恨又怕,于是與勞共謀,設(shè)下陷害魏塾的毒計。他們先買通壽光城西一個與魏相識且又品質(zhì)卑鄙的龐某,遣使龐某以治學(xué)為名向魏塾借閱《明史》,然后在借閱的《明史》內(nèi),加眉批罵吳三桂是“夷種”,乘魏不在意還送魏家,隨之告密誣害。時值文字獄治罪甚嚴(yán),魏家遂被抄家滅族,祖塋中的林木也被鋸頭箍鐵,族人多更名改姓四散逃亡。國太、勞敦樟陰謀得逞,制造了一起陰險毒辣、駭人聽聞的大冤案。
魏塾被殺于青州東關(guān)教場,因他是為百姓請免苛賦而被誣殺,在他死后很長一段時間,途經(jīng)青州的壽光人大都要到東關(guān)教場去憑吊祭奠,以表敬意。至今,壽光仍流傳著“論理不斬魏塾”的俗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