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同年,許三禮蒞浙江海寧縣知縣。海寧“縣多朝貴”,“素號難治”,他把“一切升沉得喪”“置之度外”,采取了許多果斷措施,整飭縣政,興利除弊。他對于辦學頗為重視和熱心,到海寧的第二年,便利用舊廟宇辦起了“正學書院”。并拿出自己的部分俸金,請了一些有學問的人到書院擔任塾師。來求學的生員,若確實貧窮,交不起束脩的,也準許入院讀書。許三禮還創(chuàng)辦了“海昌講院”,親自到講院授課,并延聘了一些知名學者講學?滴跏迥辏1676年),黃宗羲應許之邀,赴海寧講學。此后,一直往返于余姚、海寧間,主持海寧講席達5年之久。
人物生平及事跡
海寧縣境內有兩條河,因長久失修,河道狹窄,河床淤塞,旱則干涸,澇則橫溢,商船不通,農田受害。許三禮即組織人民疏浚河道,并在兩岸栽植桑樹。自此,商船往來不絕,數十萬畝農田得以灌溉,桑樹繁茂,郁郁蔥蔥。他還主持纂修了《海寧縣志》。許三禮在海寧8年,政績卓著,受到朝野眾多人士的贊頌,誠然“舉循吏第一”(黃宗羲語)。
康熙二十年(1681年)秋,許三禮入京考授御史。滯留京師期間,著有《易貫》一書。二十三年七月,蒞任福建道監(jiān)察御史,并以此職先后掌山東道事和江南道事。二十六年六月,兼掌登聞鼓廳事。同年八月,任通政司右參議。二十七年三月,升提督四譯館、太常寺少卿。七月,轉任大理寺少卿。十月,充武殿試讀卷官。十二月,遷順天府府尹。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四月,許三禮升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時原任刑部尚書徐乾學結黨營私,爭權奪利,并縱容子侄貪贓受賄,廣占田產。許三禮上疏彈劾之。徐乾學的三弟徐秉義,文行兼優(yōu),他則向朝廷懇切舉薦,希望能夠加以重用。
二十九年二月,許三禮因病乞歸,未得允許,奉旨留任。三月,晉升為兵部督捕右侍郎。三十年正月初九日病逝于京師,葬安陽縣西之靈藥。
主張與著作
許三禮崇尚程朱理學,主張“隨處體認天理”。其著作主要有《政學合一集》、《彰郡逸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