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察哈爾·達賚遜:(公元?~1557年),蒙古族,又稱達萊遜,阿剌克可汗之長子;蒙古察哈爾部人。著名明、清之際蒙古庫登汗。
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二十九歲的察哈爾·達賚遜即汗位,統(tǒng)領蒙古察哈爾部。
察哈爾·達賚遜繼可汗位后,舉部東遷,駐牧于薊、遼地域(今遼寧、內(nèi)蒙古東部和河北北部地區(qū))。他的遷徙之舉產(chǎn)生了重大歷史影響:馮瑗在《開原圖說》中記述:“遼左始有虜患”。日本學者和田清在《明代蒙古史論集》一文中認為:“率領所部十萬東遷,移牧于興安嶺東南半部,不僅是歷史上無與倫比的罕有事件;由于移動的結果,在蒙古內(nèi)部引起了重大變化,并使明廷遼東大為疲敝,不久便形成了清朝興起的基礎!
蒙古察哈爾部東遷后,與明朝長期反復、激烈地廝殺,損失慘重,兩敗俱傷。明軍大將李成梁守遼,重點就是針對著蒙古的察哈爾部。而當時滿洲后金的佟·努爾哈赤則隱藏于赫圖阿拉地區(qū),暗自發(fā)展,形成氣候。所以,遼東地區(qū)明朝與蒙古的廝殺,為滿洲崛起提供了歷史機遇。
公元1557年,察哈爾·達賚遜去世,終年三十八歲,在位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