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俞道安(?—1121),永嘉楠溪人。北宋宣和二年(1120)冬, 方臘起義于睦州青溪(今淳安),連克睦、歙、杭三州。次年正月,方臘又克婺州,繼克處州,東南震動。三月十日, 仙居縣 呂師囊在白塔寨村舉旗響應,當日破仙居縣城,宣布以方臘年號“永樂”紀年。三月中旬和四月初,呂師囊連續(xù)三次進攻臺州,未克。四月十三日轉攻天臺、黃巖縣城。正值此時,道安在楠溪山底揭竿舉義,巡檢陳萃率官兵前往菰田鎮(zhèn)壓,當即被義軍擊殺。義軍聲勢大振。五月,道安率部進占樂清縣城,屯駐白鶴寺。呂師囊部因官軍姚平仲主力進逼,節(jié)節(jié)失利。閏五月初三日,仙居縣城陷落。七月十六日,道安率部撤出樂清縣城,渡過甌江進駐龍灣,擊斃鄉(xiāng)兵首領 丁仲修,偵知南城無備,即從南門猛攻。統(tǒng)制郭仲荀,先鋒張理、 李振迎戰(zhàn)。農民軍銳不可當,張理溺死,李振敗退。二十一日,道安下令攻溫州城,“荷長梯,負車炮,秉火萬炬,直叩城下”。因官兵防守嚴密,義軍受阻。二十二日,“再集攻城”仍然失利。至二十三日,姚平仲、張思正率增援官軍從樂清琯頭來溫,道安遂下令撤退,由荊溪入處州境內,再轉至永寧山中。八月,官軍大兵四合,呂部在黃巖縣斷頭山被圍,多數(shù)戰(zhàn)死,呂師囊被俘遇害。十月,道安部被圍困于永寧山中,義軍最后全部戰(zhàn)死。主要事跡
起義準備
溫州俞道安起義的爆發(fā),并不是偶然的。北宋末年,東南地區(qū)一直是全國范圍內經濟最發(fā)達的地區(qū),也是階級矛盾極為尖銳的地區(qū)。宋王朝大量的財賦收入,主要來自東南。 蔡京、 童貫、朱面力等人又在蘇杭設應章、造作局和置 花石綱,進行大肆搜刮和勒索,更激起餓廣大農民的憤慨。同時,溫州又是兩浙農民的秘密反抗組織 摩尼教(明教)的活動中心。教徒各在其所居鄉(xiāng)村,建立齋堂。溫州共有齋堂四十余處。每年正月內,取歷中密日,聚信徒,設道場,“鼓扇愚民男女,夜聚曉散”。俞道安是否是摩尼教的一個首領,雖無記載可考,但他又稱“大翁”,這不能不使人聯(lián)想到秘密教派中的“魔翁”、“魔母”,作為“魔王”的輔佐。故俞道安很可能是溫州摩尼教秘密教派的一個首領。因為有摩尼教的活動,為起義的爆發(fā)作好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起義爆發(fā)
俞道安起義又是在方臘首義以后,浙東農民運動迅速發(fā)展的革命形勢的推動下爆發(fā)起來的;兆谛投辏ü1120年)十月七日,方臘領導的農民起義軍首先在青溪(今浙江淳安縣)爆發(fā)。隨后,攻下睦州(今浙江建德縣城東)及歙州(今安徽歙縣)等地,旋又回師占領杭州。起義軍占領杭州后,于次年(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一月,又作出了分兵并進的決定。一路北上取秀州(今浙江嘉興);一路回師睦州,向婺州、衢州、處州開辟南線戰(zhàn)場。南線的主力占領婺州。衢州后,再次分兵,一路由衢州出發(fā),進攻信州(今江西上饒);一路洪載率領取道松陽,進駐處州,又沿甌江東下,很快占領青田,并向溫州進軍,因溫州的統(tǒng)治階級組織攔擊,農民軍甩開敵人,繞道越過白沙嶺,到達岙,逼近城郊。于四月十九日進抵溫州城下,猛攻思遠樓,與守兵發(fā)生了短兵相接的激烈困境戰(zhàn)斗。方臘領導的起義軍各路告捷,農民軍如暴雨驟雨,席卷江浙,浙東各地起義軍亦紛紛響應。如湖州的陸行幾、蘇州的 石生、處州縉云的陳植桶、霍成富;婺州蘭溪靈山的朱言、吳邦;永康方巖的陳十四及越州刻縣的裘日新等等均相繼起義。當洪載率領義軍處州時,三月七日呂師囊也在仙居白塔寨扯旗起義響應,并占領了仙居、天臺和黃言三縣,隊伍發(fā)展到十萬人。這時,洪載所率的義部已逼近溫州。為了配合溫州的攻城,呂師囊率部從黃巖下樂清,于四月下旬攻破樂清,又經楠溪,直擂菰田,形成了對溫州鄂城東,西兩面夾攻的形勢。陷入危機
浙東農民起義的迅速發(fā)展,給溫州農民以極大的鼓舞,在永嘉楠溪俞道安的率領下也揭竿而起。逾道安初起時,不滿數(shù)百人。當呂師囊部攻下樂清,并楠溪至菰田時,打敗了戊守在這里的管界巡檢陳率(又作陳莘)帶領的三百名官兵。這是,俞道安的力量有了很大的發(fā)展。五月間,俞道安率部進駐樂清,屯白鶴寺。正當俞道安起義力量得到了很快發(fā)展的時候,整個浙東農民戰(zhàn)爭的形勢卻是急轉直下了。因農民軍的戰(zhàn)線拉得太常,兵力過于分塞,而遭到官兵的分路包抄,北線攻打秀州受阻后,折回杭州,童貫統(tǒng)率的官兵尾追向杭州撲來,二月十八日杭州失守。南線攻打信州一路的農民軍,也因長驅直入,中敵伏兵,戰(zhàn)斗失利,不得不撤回衢州。童貫統(tǒng)率的東、西兩路官兵向農民軍撲來,方臘所部農民軍主力被迫放棄歙州和睦州,被重重圍困于青溪。四月十五日青溪又告陷落,方臘退守幫源洞。四月二十六日幫源洞再被攻破,方臘等三十九人力竭被俘。隨后,童貫又遣郭仲茍、劉光世,姚平仲等,分路進攻浙東起義軍余部。靈山的吳邦、朱言;剡縣的裘日新等相繼失敗。溫州自三月戒嚴,至四月中旬,圍城已達四、五十日,也被迫撤出,洪載所部退回滁州。呂師囊也遭到姚平仲的步步進逼,閨五月初三,仙居陷落。奮勇圍攻
溫州俞道安起義軍浙東地區(qū)最后的一支響應起義的部隊,它是迎著趙宋王朝的血腥鎮(zhèn)壓揭竿而起的。至七月,郭仲茍統(tǒng)率的官軍已開始向溫州進逼,駐屯樂清的駐屯樂清的俞道安的起義軍于七月十六日撤出樂清,焚白鶴渡甌江進屯龍灣。儒生丁仲修帶領一伙鄉(xiāng)兵,在龍灣企圖攔擊,被農民軍打敗,鄉(xiāng)兵失據而散,丁仲修仍以余兵繼續(xù)頑抗,又被起義軍殺死。這時,起義軍的人數(shù)增加到二萬余人。俞道安進駐龍灣后,使溫州城內的統(tǒng)治階級大為驚慌。農民軍偵知南城無備,首先從南門發(fā)起攻擊。七月十七日,剛剛進駐溫州的郭仲茍命令先鋒將張理和李振出南門迎戰(zhàn)。越過霸接橋(又作八接橋,今在楊府山附近)與農民軍前鋒相遇.農民軍銳不可擋,張理撤退到 接橋,橋斷,馬蹶,溺。李振慌忙后退,逃入城中.俞道安乘勝至帆游,又打敗了夏祥經主武裝,并分兵攻打瑞安縣城。瑞安知縣王公濟據城死守,農民軍阻,攻而未下。蹋接橋既斷,農民軍便屯兵于橋南。這時,溫州城的官兵也積極進行部署。郭仲荀守北門;閭丘鄂,江端本守開元寺;正平守宜春門(即東門);劉士英,李振守南門。七月二十一日夜,義軍在俞道安的指揮下,荷長梯,負車炮:秉火萬炬,直叩城下。而郭仲荀統(tǒng)率的官兵,龜縮城中,不敢出城。壯烈犧牲
農民軍圍攻了三十六u2019至八月二十三日姚平仲,張思正率領的增援官兵已陷樂清,提兵自館頭至郡城。由于大軍壓境,俞道安遂率部撤出戰(zhàn)斗,轉移至永寧山(在甌江北岸,今楠溪一帶的山,古稱永寧山)中,繼續(xù)堅持斗爭。至十月,宋廷增援部隊折可存尾隨呂師橐的起義軍,呂師橐被迫退到黃巖斷頭山上,扼險拒守,因遭敵人偷襲,呂師橐奮戰(zhàn)力竭,不幸被俘,慘遭殺害。接著,俞道安所部的起義軍,也被圍困在永寧山中。在敵人的輪番攻擊下,起義軍寧死不屈,奮力拒敵,最后全部壯烈犧牲。起義遺址
位于浙江樂清市樂成鎮(zhèn)金溪村原白馬寺內。東普永和三年 (374),張文君捐宅建寺。北宋宣和三年(1121)五月,永嘉俞道安響應方臘起義,攻占樂清縣城,屯駐此寺兩月之久。
辛亥革命時期,月空和尚(黃飛龍)曾在此創(chuàng)辦僧民學校,從事革命活動。該寺民國初年重修,今僅存大雄寶殿,木構建筑。
白石臺基高1.1米,面闊五間,通面闊18米,通進深14.2米,硬山頂,F(xiàn)為樂清市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