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經(jīng)歷
廈門演藝職業(yè)學院的副院長韋柰先生是一位帶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多才多藝、博學強記、瀟灑脫俗,是一位全能型的藝術教育家。他是學院的“大管家”,是廈門 演藝學院院長呂藝生身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出生于文學世家,家學淵源,從小又受到他外公、著名紅學家俞平伯先生的耳提面命的教育與藝術熏陶。他的父親是葡萄牙人,母親是名門閨秀,天賦異秉使他成了早慧的神童。稚氣未脫,數(shù)百首唐詩宋詞便朗朗上口;年方弱冠,即便覽古今中外文學名著。
6歲習琴的童年經(jīng)歷使他養(yǎng)成的對音樂的熱愛,這既是他一生的遺憾,也是他奮起的支柱;農(nóng)村的生活和農(nóng)民的質樸則使他形成了誠實待人、真心對人的信條。
文化大革命使大批有志青年受到了內(nèi)心極大的挫折和振蕩。1966年正值青春年華的韋柰被送到了農(nóng)村,與許多絕望的年輕人一樣,他也一度消沉,不過母親的一句話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母親對他說,“任何事情永遠都處在變化中,別等到變的時候后悔”。所以韋柰雖然非常遺憾自己沒能成為鋼琴家,但是農(nóng)村12年的生活磨練卻使他具備了能上能下、能屈能伸的堅強毅力和對生活執(zhí)著的精神。他開著拖拉機把鋼琴拉到了農(nóng)村,在別人聊天打牌時,他練琴;在別人沉睡夢鄉(xiāng)時,他學習英文。就這樣當北京舞蹈學院招收鋼琴老師時,他抓住了機會。
1981年與離散30余年的父親終于在香港謀面,不過香港人的生活使他沒能找到精神生活的根基,他又一次回到了北京,回到了伴隨他成長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