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沈士柱(?--1659),字昆銅,號惕庵,其父沈希韶,明朝御史。沈士柱在崇禎年間加入復(fù)社,反對閹黨,因黨禍被迫離開蕪湖流落杭州等地,南明滅亡后回蕪隱居,但仍秘密從事反清活動,清順治14年(1657)被捕,1659年清明在南京從容就義,其一妻二妾同時在蕪自殉。錢澄之,字飲光,晚號田間,桐城南鄉(xiāng)(今樅陽縣)人,明未與同鄉(xiāng)方以智等參加復(fù)社,也因反對阮大鋮等被迫流亡,南明福王王朝滅亡后,仍參加反清武裝斗爭,太湖兵敗時妻女被害,后返回樅陽,隱居著述,并多次往返于南京、蕪湖、安慶等地,其著作中涉及不少蕪湖人和事。人物生平
沈士柱,字昆銅,號惕庵,蕪湖人。其父沈希韶,明朝御史。沈士柱少時,“讀書明敏,下筆千言”,明崇禎年間“入貢”,淡泊功名,廣交名士。崇禎二年(1629),復(fù)社成立,繼東林黨抨擊朝政,士柱以“蕪湖讀書社”名義加入復(fù)社,反對閹黨阮大鋮。崇禎六年(1633),“鉤黨獄興”,士柱離蕪,“流寓西湖樓外樓”與黃宗羲等浙東名士詩詞酬和,“東林名士畢集,湖舫為之增價!背绲澥荒辏1638),士柱與陳慧貞、吳應(yīng)箕、沈壽民、黃宗羲、顧杲等復(fù)社成員140余人作《留都防亂揭》,討伐陰謀為魏忠賢翻案的阮大鋮。崇禎十七年(1644),清兵入關(guān),福王在南京即位,阮大鋮任兵部尚書,大興文字獄,誣蔑東林黨人為“蝗”,復(fù)社成員為“蝻”,編成《蝗蝻錄》進行殘酷鎮(zhèn)壓,周鑣被殺,顧杲、黃宗羲被捕,陳慧貞死獄。士柱“適避楚幕,獲免”,流離江楚,比及三載。南明滅后,士住“歸寓南湖,自號寓公”,隱居蕪湖,“闊視塵埃金玉,食客不遺屠釣”,并廣散家財,支持反清義軍,秘密從事反清活動,蓄髦不剃,古冠大服,以示不忘明朝。書約黃宗羲來蕪共商反清大計,黃致力著述,未應(yīng)邀。黃在《思舊錄》中述:“尋常有約在蕪湖,再上高樓一醉呼。及到蕪湖君已死,伸頭艙底望浮圖”。士柱隱居蕪湖時,曾率反清義士去北川前“海公祠”祭祀,說:“明朝官吏,都如海瑞忠誠,何至忘國!”清順治十四年(1657),審訊李大生時,發(fā)現(xiàn)沈土柱在蕪湖反清活動,旋被浦。蕪湖知縣李浚與游擊劉世賢會審時稱:“本朝大局已定,為何仍著古冠大服?”士柱曰:“我是故國人,應(yīng)著故國鬼。”李浚道:“本朝法律,留頭不留發(fā),留發(fā)不留頭!”上柱道:“生為故國人,死為故國兒!”“你食大明祿,背叛大明國,可知罪,可知恥么?!”李浚赧顏退堂。士柱被押解南京,在嚴刑威協(xié)利誘下,堅貞不屈。在獄中,日吟“雨隔對床塵易滿,風吹長枕夢多寒”之句不輟,全不以死為念。順治十六年(1659),清明日,士柱在南京鳳臺門外,從容就義。葬于雨花臺后西首“平崗之麓”。其妻方氏,妾汪氏、鮑氏同時在蕪殉難,葬于范羅山前,后觀察使張士范,為三婦墳?zāi)埂皦驹嚪鈮沤ㄘS碑”。士柱著有《土窨集》,在獄中寫《故宮詞》24首。相關(guān)作品
聞有長流之信擬出塞曲
生平不射獵,麋鹿隨我游。
入山復(fù)不深,未聞虎豹愁。
今將棄詩書,買刀系馬頭。
筋力雖不強,臂后矢可抽。
雁雉宿高崗,狐兔穴深丘。
將令飛走驚,一洗諸生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