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起源
兀顏(wūyán),中國復(fù)姓,金時女真人姓。源自 烏丸部,后稱 烏延部,以部落名為氏。兀顏即為烏延之異譯,后獨(dú)成一姓。又作兀延。兀顏,女真語意為豬,故此姓后人多改漢姓 朱姓。
姓氏始祖
“烏桓”,中國代古民族之一。亦作烏丸,烏桓族原為 東胡部落聯(lián)盟中的—支。鮮與原 卑同為東胡部落之一。其族屬和語言系屬有 突厥、蒙古、 通古斯諸說,未有定論。公元前3世紀(jì)末, 匈奴破東胡后,遷至烏桓山(又曰烏丸山),遂以山名為族號,大約活動于今 西拉木倫河兩岸及歸喇里河西南地區(qū)。公元前119年(西漢武帝元狩四年),漢軍大破匈奴,將匈奴逐出漠南,烏桓又臣屬漢朝,南遷至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塞外駐牧,代漢北御匈奴。公元49年(東漢 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烏桓又從五郡塞外南遷至塞內(nèi)的遼東、漁陽及朔方邊緣十郡,即今 遼河下游、山西河北北部及內(nèi)蒙古河套一帶駐牧。烏桓在 兩漢時先后兩次南遷,逐漸發(fā)展壯大,但受漢 護(hù)烏桓校尉管轄,分成若干部落,各自為政,一直沒形成統(tǒng)一的部落聯(lián)盟。
據(jù)考證,今內(nèi)蒙古 赤峰市 阿魯科爾沁旗天山鎮(zhèn)西北140里有—座烏遼山,即烏桓人遷駐之地。烏桓人在這塊土地上逐步成長、壯大并向南遷徙,與建都于 中原的封建政權(quán)在政治、經(jīng)濟(jì)、軍事、文化等各方面密切交往,直至進(jìn)入中原各地,融合于其他各族之中。
西漢武帝時期,烏桓族主要活動在 上谷、漁陽、 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塞外,相當(dāng)于今內(nèi)蒙古 錫林郭勒盟的中東部、赤峰市北部、河北省北部、遼寧省北部地區(qū)。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烏桓首領(lǐng)(大人) 朝貢于漢朝,接受侯、王、君長的封號。不久,率眾大規(guī)模遷居 緣邊十郡。其向西發(fā)展到今內(nèi)蒙古 河套、 鄂爾多斯一帶,東漢末年,因曹魏政權(quán)的征討,族眾傷亡甚重,除部分烏桓人遠(yuǎn)遷遼東地區(qū)外,“其余眾萬余落,悉徙居中國”。此后,這個古代民族逐步在歷史中消失。
烏桓自被曹操擊破后,勢漸衰落。當(dāng)時除遼東、遼西、右北平三郡烏桓內(nèi)遷外,其它諸郡烏桓大多留居原地,并保有一定實力。直至兩晉,無論在塞外或塞內(nèi),烏桓的活動尚頻見史冊。西晉初,幽州北邊障塞內(nèi)外烏桓分別歸附鮮卑 慕容氏、宇文氏、段氏統(tǒng)治,并逐漸與鮮卑融合。有一部分最后加入 庫莫奚之中。自幽州北邊而甫,直至 冀州的 渤海、平原二郡,烏桓騎兵營分布其間。 王浚為幽州刺史兼烏桓校尉,最后以烏桓和鮮卑的兵力為后盾南面稱制。并州烏桓張伏利度擁眾 2000壁于 樂平(今山西 昔陽縣西南),307年(晉 永嘉元年),為 石勒所并。石勒攻下幽州后,徙幽、冀二州烏桓于襄國(今河北省 邢臺市西南),4世紀(jì)中葉附 前燕。 前秦 苻堅滅前燕后,處烏丸雜類于馮詡、 北地。而后, 慕容垂又利用烏桓之助建立 后燕。垂曾引 丁零、烏丸之眾20余萬為飛梯、鑿地道以攻鄴城,并以烏桓 張驥為 輔國將軍, 劉大為 安遠(yuǎn)將軍,魯利為 建威將軍,隨慕容氏南征北戰(zhàn)。北魏初, 拓跋珪攻信都(今河北省 冀縣), 張驤舉城降,后驤逃往中山(今河北省 定州市),依 慕容詳。珪拔中山,驤被擒。398年(東晉 隆安二年),其子 張超收集烏桓、漢民2000余家據(jù) 渤海郡之 南皮(今河北省 南皮縣),自稱烏丸王,后南走平原(今山東省 平原縣)。次年,為 魏征虜將軍庾岳擊殺。
魏晉以后,烏桓與其它諸族錯居雜處,民族成分發(fā)生了變化,形成所謂“ 雜胡”。《魏書》載:“其諸方雜人來附者,總謂之u2018烏丸u2019,各以多少稱酋庶長。” 烏丸往往成為雜夷的泛稱。除散居上述諸郡外,又?jǐn)U展至陜西的上郡、 馮翊、北地三郡。而 雁門郡的烏桓,與鮮卑、匈奴等融合成為鐵弗劉氏或獨(dú)孤氏,后發(fā)展為 赫連勃勃的夏國。幽、并二州烏桓繼續(xù)內(nèi)遷,遍布于 太行山以東今河北省中部和南部,并積極參與十六國、南北朝時各地區(qū)的政治斗爭。
姓氏郡望
隴西郡
隴西郡, 秦漢至隋唐行政區(qū)劃,秦漢時轄地范圍較大,一度包括今 甘肅省天水、蘭州等地區(qū),是古 絲綢之路必經(jīng)之地,地處 渭水上游,地理位置很重要, 兵家必爭之地。 秦 漢時郡治在 狄道(今甘肅省 臨洮縣南),三國時后遷到襄武縣(今甘肅省 隴西縣東南),唐時改 隴西郡為 渭州,隴西郡之名從此消失,郡治襄武縣保留了隴西之名,成為隴西縣。金、元時改名 鞏昌府,民國后改名隴西縣。漢時,天水脫離隴西郡。李白、 李淵、李廣均出自隴西成紀(jì)(今甘肅天水 秦安縣)。
姓氏名人
兀顏訛出虎:隆安府猛安人。大定二十八年進(jìn)士。累官補(bǔ)尚書省令史,除順天軍節(jié)度副使,召為治書侍御史、刑部員外郎、單州刺史、戶部郎中、河?xùn)|北路按察副使、同知大興府事、秦州防御使。丁母憂,起復(fù)泗州防御使,遷武寧軍節(jié)度使,徙河平軍、兼都水監(jiān)。坐前在武寧奏軍功不實,降沂州防御使,遷汾陽軍節(jié)度使、兼經(jīng)略使。興定二年九月,城破死焉。
兀顏畏可:隆安路猛安人。補(bǔ)親軍,充護(hù)衛(wèi),除益都總管府判官、中都兵馬副都指揮使,累官會州刺史。貞祐初,為左衛(wèi)將軍、拱衛(wèi)直都指揮使、山東副統(tǒng)軍、安化軍節(jié)度使。土賊據(jù)九仙山為巢穴,畏可擁眾不擊,賊愈熾。東平行省蒙古綱劾奏畏可不任將帥,朝廷不問。改鎮(zhèn)西軍,權(quán)經(jīng)略副使,歷金安、武勝軍。興定四年,改泰定軍。是歲五月, 兗州破,死焉。
兀顏思忠: 女真族,字子中,居?xùn)|平(今屬山東)。至正元年(1341)為南臺御史,歷官總管、湖南憲僉、淮西廉訪副使、浙西廉訪使。在吳中,曾預(yù)玉山草堂觴詠之會,與 王逢、 朱德潤交往密切。詩文均有時名,所作流傳不多!队x元詩》與《元詩選·癸集》庚集上,均存詩二首。《全金元詞》存其詞一闋。生平事跡見《御選元詩》與《元詩選·癸集》小傳、《(至正)金陵新志》卷六。按:兀顏思忠,《草堂雅集》卷三誤“兀顏”為“完顏”;《元詩選·癸集》誤作兀顏師中。
兀顏思敬:女真族,字子敬,號齊東野老,居?xùn)|平(今屬山東)。 兀顏思忠之弟。善書法,精于書畫鑒賞!对娺x·癸集》辛集上,存其詩二首。在元人書畫題跋中,可見其跋語。生平事跡見《元詩選·癸集》辛集上。
小說中的此姓人物
兀顏光:《 水滸傳》中 遼國的兵馬都統(tǒng)軍,相當(dāng)于高太尉了,不過他同時還是第一員上將,看看書里的描寫:
這兀顏光都統(tǒng)軍,正是遼國第一員上將,十八般武藝,無有不通,兵書戰(zhàn)策,盡皆熟閑。年方三十五六,堂堂一表,凜凜一軀,八尺有余身材,面白唇紅,須黃眼碧,威儀猛勇。上陣時,仗條渾鐵點鋼槍,殺到濃處,不時掣出腰間鐵锏,使的錚錚有聲,端的是有 萬夫不當(dāng)之勇。
還沒打過能吹噓這么多字,兀顏光也是少有的幾位之一了。想想大宋朝在水滸傳里勇將無數(shù),北遼素來彪悍,第一上將豈是浪得虛名?單憑他穩(wěn)居北國第一人,而南方卻沒有公認(rèn)第一人的現(xiàn)實來看,就應(yīng)該是他兀顏光武力最高。
這段文字還沒有提到兀顏光最難纏的地方,就是他的三重鎧甲刀槍不入:“貼里一層連環(huán)銅鐵鎧,中間一重海獸皮甲,外面方是鎖子黃金甲。”這樣一來,把他塑造成了無敵的boss形象。
兀顏延壽:契丹族,遼末金初人氏。父親是大遼都統(tǒng)軍兀顏光,號稱北國第一上將。兀顏延壽自幼熟讀兵書,精通陣法。一眼看破了梁山軍隊的九宮八卦陣,與梁山朱武斗陣法,不相上下。不過,梁山公孫勝施法,使得兀顏延壽在打陣時不辨東西,遭遇梁山猛將呼延灼時,措手不及被呼延灼活捉。后來,兀顏光布下太乙混天象陣,活捉了梁山李逵。兀顏光與梁山宋江在陣前換將,兀顏延壽被救回。此后,便沒了下文,下落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