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中年以上的長沙花鼓戲觀眾,沒有人不知道謝蓮英。她天生一副好嗓子,珠圓玉潤;她的表演善于表現(xiàn)人物,且感情細膩,做派認真。
我認識她是1954年。當時她所在的劇團在中山西路民眾戲院演出,我去做調(diào)查。那年她24歲,學戲才5年。因為年齡較大,沒有童功,只讀過兩年小學,身體也不很好,她的家境很困窘。當時她母親在劇院附近擺個小攤,搓紙煙,洗衣服,繰襪底,以維持生計。但謝蓮英能虛心向團里的老藝人學習,還跑到湘劇名演員彭俐儂、王福梅處求教。她練功刻苦,散戲后常在房中對著鏡子練身段,圍著桌子跑圓場(練臺步),劇本她讀不懂,便請人一字一句講解,進步很快。當時劇團正上演根據(jù)花鼓戲古老劇目《牧羊下!犯木幍摹栋税倮锒赐ァ,她扮演龍女,舞臺上朔風呼嘯,雪絮飛揚,她一字一淚,一腔一泣,不少觀眾也跟著抽泣。這臺戲后來陸續(xù)演出過近300場,謝蓮英的名字也不脛而走。
1955年冬,謝蓮英和胡華松、何冬保、李國文等合作演出了《中秋之夜》,她獲省第二屆戲曲匯演一等獎。1956年夏,她參加由文化部舉辦的全國第二期戲曲演員講習會,聽專家講戲曲理論,聽梅蘭芳、程硯秋、小白玉霜、陳伯華等藝術(shù)家現(xiàn)身說法,她的文化、理論、藝術(shù)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她和胡華松、何冬保、蕭重珪在講習會演出的《山伯訪友》,受到專家們高度評價,專家們認為她在表演中把愛、怨、離、恨表現(xiàn)得聲情并茂,絲絲入扣。
可就這么一個藝術(shù)家,“文革”中被打成“三名”“三高”的“黑線人物”,被關(guān)入“牛棚”。1969年,她所在的長沙市花鼓戲劇團被解散,她被下放到長沙市九龍服裝廠勞動,后轉(zhuǎn)入人民印刷廠當裝訂工。1979年,省市文藝界一批在“文革”中受迫害的同志平反,其中包括謝蓮英。市花鼓戲劇團恢復(fù)后的1983年初,謝蓮英回到闊別多年的劇團,立即投入已停演17年的《情探》的重新排練。后由于在“文革”中身心備受摧殘,加上年齡日大,她的主要精力轉(zhuǎn)向培養(yǎng)青年一代。
謝蓮英走了,但她對花鼓戲藝術(shù)的貢獻永遠不會磨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