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李元諒(732—793),唐代安息(今伊朗)人,唐德宗時著名將領。本姓安,幼年時被宦官駱奉先(陜西三原人)收養(yǎng),改姓駱,名元光。長大成人后,被招募到內府樂宮充當衛(wèi)士,因勇敢有謀,屢立軍功,試太子詹事府丞。肅宗上元元年(760年),置鎮(zhèn)國軍于華州(今陜西華縣),節(jié)度使李懷讓上書升駱元光為鎮(zhèn)國軍節(jié)度副使,帶兵駐守十多年,治軍嚴謹,為眾所服。
生平
783年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底,淮寧節(jié)度使李希烈叛亂,唐德宗調涇原節(jié)速兵將五千人東下征討,途經長安,因得不到犒賞,激起兵變,攻入長安,擁前盧龍節(jié)度使朱泚為帝,德宗逃奔奉天(今陜西乾縣)。朱泚派其部將何望之率輕騎偷襲華州,刺史董晉嚇得棄城而逃。駱元光自潼關帶兵討伐,收復華州城,因功加封御史中丞。又同李晟、尚可孤聯(lián)合抗御叛軍,駱元光臨危不懼,指揮有方,屢建奇功,升華州刺史,兼任御史大夫、潼關防御、鎮(zhèn)國軍節(jié)度史。不久,又加檢校工部尚書。
784年
德宗興元元年(784年)五月,上渝副元帥李晟、鎮(zhèn)國軍節(jié)度使駱元光、商州節(jié)度使尚可孤率部殲滅朱泚叛軍,收復京師。駱元光身先士卒,帶領將士奮勇殺敵,在浐河以西擊潰朱泚余部,收復了京師長安。入城后,軍紀嚴明,秋毫無犯。駱元光功成不居,讓功于李晟。六月,奉迎德宗回長安,賞賜豐厚。駱元光加檢校尚書左仆射,封武康郡王,食實封五百戶,并賜住宅、歌伎、一子六品正元官。
785年
德宗貞元元年(785年),駱元光奉命同馬燧、渾瑊圍攻割據同州的朔方節(jié)度使李懷光。平叛后,駱元光因劫斬侮辱已投降馬燧的叛將徐庭光及其先祖,徐庭光請求馬燧按軍法處置。后在渾瑊等將領的請命和唐德宗的斡旋下,才得以幸免,駱元光自請輸錢百萬帶軍贖罪。
787年
貞元三年(787年)五月,大唐和吐蕃商定在平涼會盟,駱元光奉命前往。赴盟途中,駱元光勸阻渾瑊要謹慎行事,防止吐蕃有詐。渾瑊以圣上有旨,不能違抗為由,拒絕了。駱元光便秘密移營設防。吐蕃果然劫盟,捕殺唐朝會盟官員,死傷數(shù)百人。副使崔漢衡等千余人被劫持,主帥渾瑊奪馬倉皇逃遁,吐蕃兵將緊追不舍,飛矢如雨。危急關頭,駱元光率兵將前來救援,渾瑊才得以幸免;爻瘡兔鼤r,渾瑊夸贊駱元光有將帥風度。唐德宗大喜,賜好馬十匹,金銀器、錦彩等甚厚。不久,駱元光母親去世,守孝未滿,因邊情有變,朝廷任他為右金吾衛(wèi)上將軍,駱元光以國事為重,即刻上任。唐德宗思念駱元光的功勛勞績,又賜姓李氏,改名元諒。
788年
貞元四年(788年)正月,加封李元諒為隴右節(jié)度使、臨洮軍使,移鎮(zhèn)良原(今靈臺梁原)。
789年
貞元五年(789年),他拓展防區(qū),收復失地,新筑崇信城(“崇信”一名,取“推崇誠信、保境為信”之意,這是崇信地名見于史書的最早記載),置崇信軍防御,地址設在錦屏山(又名花山,花繁如屏之意)。從軍事防御角度看,錦屏山三面環(huán)溝,又有汭河作為天然屏障,在此筑城易守難攻,是理想的城址。崇信作為邊防要地,駐兵眾多。為了保證部隊的食用和繁榮邊疆地區(qū)的社會經濟,減輕老百姓的負擔,李元諒采取了駐軍屯田的辦法,他帶領軍士們利用空閑時間興修水利、開辟荒原,把崇信城周圍幾十里荒蕪的土地全變成了肥沃的良田。一年下來,不僅解決了大量駐軍的口糧,加強了邊防,而且也恢復和發(fā)展了凋敝的邊境地區(qū)的農業(yè),邊境從此得以安寧。吐蕃兵將畏懼李元諒的神威,長期不敢侵犯。涇原、隴右邊境遂太平無事。 李元諒在鎮(zhèn)守崇信、良原期間,抗擊吐蕃,平息戰(zhàn)禍,把人民從戰(zhàn)亂兵燹中解救了出來。特別是他重視發(fā)展水利和農業(yè),使當?shù)厝嗣襁^上了安居樂業(yè)、殷實富足的日子。崇信縣城南半山坡處,有一俗稱“圈馬城”的地方,傳說是他修筑馬廄、繁殖馬匹的所在?h城西北角還有一口“康王井”,傳說當時城內井水苦澀,李元諒親自到城外勘察,挖掘了這口水井。此井在2米多高的塄坎之下,建有井房,口徑1.5米,深5米。井壁全用石頭箍砌,城外居民一直飲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