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同治元年(1862年)五月,大批清軍攻下義軍重要關卡通關峭后,向北追殺義軍隊伍,劉奴山率領當?shù)毓嶙、彝族在石巖腳后山、廠洞后山、紅石巖(今墨江縣孟弄鄉(xiāng)那莊后山)扎下了營盤,巧妙地運用滾石、誘惑等戰(zhàn)術(shù)打退清軍的一次又一次進攻。有一次,大批官軍從錯納甲(今建興錯納甲)方向而來,當清軍來到相距5公里的石門沖遙望石巖腳營盤時,營內(nèi)煙火不升,毫無人影,而當官軍來到營盤腳下時,只見營盤山上白旗(當時義軍的戰(zhàn)旗)如林吶聲陣地,一塊塊巨石飛傾而下,官軍死傷無數(shù),幸存者也抱頭而逃。次日官軍又組織進攻,當他們來到山下時,劉奴山指揮營內(nèi)士兵將事先備好的一根根屋梁伸出營墻外,官軍從遠處見到那伸出營墻外又黑又粗的梁柱時,以為是義軍的火炮筒,嚇得不攻自退。后來清軍糾集重兵,把義軍圍困于營中,紅石巖營盤、廠洞營盤相繼失守,石巖腳營盤的水米路也被截斷,營內(nèi)義軍終因寡不敵眾,全部英勇就義,劉奴山也縱巖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