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力剛,男,1975年5月出生于河南杞縣,新國學運動發(fā)起人之一,書院復興倡導者,無為學理論體系創(chuàng)建人,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后BOB·XUE實驗室訪問學者,文化學者。力剛先生注重使用現代科學解讀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典,形成獨特思想體系。主要哲學論著:《存在性本身沖突》、《現時性呈現》、《陌生的預感》、《意識空間論》、《萬物一態(tài)》、《生命的和解》等。
無為學理論體系
無為學理論體系是力剛先生關于知識與實踐的思考,先生認為:知識是理性的,實踐是感性的。關于知識與實踐,力剛先生是怎樣的一個思考呢?自陽明先生提出“知行合一”之后,似乎明確了知識與實踐的方法論。可是,在實踐過程中,已經獲得知識的在面對事物變化,往往發(fā)生“措手不及”的狀況,甚至被知識給“耽誤”了。力剛先生認為:知是未知的發(fā)現。值得尊重的是,未知又是什么呢?力剛先生認為:實踐的自體是事物變化的本身,而實踐者自身變化置于事物存在性本身的變化之中,完成了實踐者自身的存在性本身,這是一個“天人合一”的整體性自體變化,這便形成了事物存在性本身沖突。人在自體“沖突”中是什么狀態(tài)呢?可以確定的說是,知與未知的狀態(tài)。力剛先生強調,人的實踐進程中都是未知的,也就是說誰也不敢確定下一秒鐘將發(fā)生什么?事實上,實踐本體是人感性的應對自體變化,而自體變化也只能由實踐者自己覺知,所以,未知的表達是現時性呈現。力剛先生肯定的說:“知是未知的發(fā)現,發(fā)現是知與未知的現時性呈現,也就是說,知與未知在實踐中同時發(fā)生!薄A傁壬說:“未知的存在性本身是無為的,是知的行為促成未知的使用!薄A傁壬f:“如果非要給u2018未知u2019一個定義,可以這樣認為,未知必須與知結合在一起形成所謂的知,即未知!。力剛先生又說:“未知的主體構成是實踐者自體變化因為陌生所形成預感的同時完成了知的自我達成!薄S纱丝梢钥闯,力剛先生關于知識與實踐的思考是多么的深入,可以說,力剛先生這樣的思考已經接近了人類一直探討的意識學說。無為學理論體系從學術角度注重一元思想,一元思想是整體思維方式表達。力剛先生說:“整體思維聽著容易,理解起來就不那么容易了。有人會問,整體思維有什么難理解的?不就是考慮周全嗎?說當然可以這么說,關鍵是作為實踐者有能力沒有考慮周全。舉例說,u2018一陰一陽謂之道u2019,道是整體思維這是不用質疑的。試問,陰陽是不是道呢?肯定的說,陰陽就不能“謂之道”了,陰陽這個狀態(tài)已經轉化為二元思維了!薄A傁壬又f:“整體是一元,一元內含二元,即,有與無,而二元又可以轉化為一元,即,有即是無,無即是有。問題出來了,如何才能把握并應用u2018有即是無,無即是有u2019呢?從實踐進程上看,無主宰了有,有鑲嵌在無里面,無成為一元體;從知識結論上看,有主宰了無,無鑲嵌在有里面,有成為一元體。面對時空,沒有人能夠阻擋時間與空間的變化,換一句話說,人人都在面對自己的存在性本身變化,而這種自體變化的本質表達就是存在性本身沖突,即一個人知識與實踐的沖突,理性與感性的沖突,有與無的沖突,這種沖突本質表達是物自體變化的現時性呈現。一個人的存在性本身沖突都是由u2018無u2019引起的沖突,這個狀態(tài)是無為的現時性呈現的有為,也就是說,存在性本身沖突結果只能是u2018有u2019,u2018有u2019的表達是自體變化的動態(tài)平衡。”先生表示,簡義的理解一元整體,其實是一件很簡單的樣式,它就是一個動態(tài)平衡。力剛先生說:“無為學理論體系價值所在是明確動態(tài)平衡的時間維度,確定它的時間維度等位性,確立應用方法與使用步驟!睙o為學理論體系是關于“無”的實踐論。關于無為,力剛先生是這樣解釋的,他說:“無為是因“無”才有的作為,這是文字樣式的解釋,恰恰這種直接簡單樣式表達了道的樣式。無為學理論體系以未知是知的現時性呈現,無是有的現時性呈現為主體的知識與實踐應用體系,主體表達物自體、人自性的無為。”。談到無為學理論體系的應用,力剛先生說:“理論研究是繁瑣的系統(tǒng)工程,而應用則是簡單明了的事情,否則就沒有研究價值。無為學理論體系是知識與實踐的應用,既然是知識與實踐的應用,首要解決知識的問題。問題是,具備什么樣的知識才是能夠在實踐中“管用”呢?大道至簡,知易行不難。所謂大道至簡,無非表明道的樣式是簡單的。不難理解,簡單樣式是最容易掌握和應用。掌握了簡單樣式就是在應用道的樣式,能夠使用道的樣式,行道還是個難事嗎?大道至簡,知易行不難,我想就是這樣了!。力剛先生告訴我們,我們時時刻刻面對的狀態(tài)都是“未知”的、“無為”的狀態(tài),而我們的無為狀態(tài)恰恰是正處在實踐進程中、正在使用自己的狀態(tài),更為通俗的說也就是我們正在工作的狀態(tài)?梢哉f,力剛先生無為學理論體系的實踐論印證了老子觀點:“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力剛先生無為學思想的價值是確立了理論與實踐在時間維度上等位性,明確了自體變化的等位互相關系,確立應用方法與使用步驟,為我們的社會實踐開辟一條新路徑。經力剛先生認可,附上無為學理論體系主旨與簡義。無為學理論體系主體:知識與實踐的應用體系無為學理論體系原理:第一部分:物自體一、 無是有的現時性呈現二、有是無的結果······第二部分:人自性一、 未知是知的現時性呈現二、 知是未知的發(fā)現······第三部分:動態(tài)平衡一、存在性本身沖突二、時間維度等位性······無為學理論體系根本任務:解放自己,發(fā)現不足;使用自己,開拓進取。無為學理論體系應用方法與實施步驟:無的樣式無為樣式無為確定有為的價值結論推演法
書院復興
書院是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重要形式,形成于五代北宋時期,并在宋代得以發(fā)展與興盛,清代沒落。
1984 年,馮友蘭、張岱年、湯一介等學者在北京創(chuàng)立中國文化書院時,就吸納了大批海內外學者加盟,而且與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清華大學、首都師范大學、中國社科院等建立合作機制,集中名家講學,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并出版了《神州文化集成》、《國學舉要》、《中國佛教史》、《道教文化研究叢書》、《遠近叢書》、《跨文化對話》等皇皇巨著,澤被深遠。
近年來,一些科研機構、學術團體以及學者個人也開始了探索恢復書院傳統(tǒng)教育方式。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和北京大學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中心特約教授的范毓周老師說:“要用大胸懷,大視野看待我們生活的這個大時代,書院是中國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應用的理想形式,書院文化是新國學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新國學傳播的重要渠道。書院復興是推動華夏文明傳承與創(chuàng)新工程的有效手段”。力剛先生認為,企業(yè)服務于經濟發(fā)展,直接為GDP做出貢獻,書院服務于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應用,間接為GDP做出貢獻,企業(yè)與書院都是為了社會發(fā)展。力剛先生說:“書院復興不是為了復興書院的u2018形式u2019,而是復興書院的文化應用精神。當代書院要結合現實社會的實際需求,繼承傳統(tǒng)文化啟智性,開悟性文化精髓,創(chuàng)新應用文化功能,滿足社會發(fā)展的需求。”
書院的文化性與民族性決定了在當代經濟社會的文化地位,書院復興是對傳統(tǒng)文化繼承與發(fā)展的歷史性尊重。力剛先生如是說。
新國學運動
在南京大學歷史系博士生導師范毓周教授的倡議和直接領導下,力剛先生與楊俊博教授等人共同發(fā)起了新國學運動。范毓周教授指出,新國學運動是推動華夏文明傳承與創(chuàng)新工程的主題工程,是促進新時期文化建設的關鍵舉措,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大業(yè)的重要基礎。新國學是以解決國家與民族持續(xù)發(fā)展的實學體系,是恢復中華民族學術發(fā)展優(yōu)良傳統(tǒng)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體系;是以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精神和開拓未來持續(xù)發(fā)展道路為目的的學術創(chuàng)新。新國學體系是為行而知,知而行之,行而復知,知而再行,往復不停,螺旋發(fā)展。新國學的發(fā)展模式是華夏文明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基本途徑。
為什么要發(fā)起新國學運動?力剛先生說:“能夠傳承下來的中華民族文化都是實用文化,不實用文化的本身就沒有得到傳承,不實用不傳承的文化是與傳統(tǒng)文化的本質性區(qū)別。發(fā)起新國學運動的目的就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以實用為其核心價值!薄
關于新國學運動的方向,范毓周老師給出了新國學運動的方向與目標,他說“新國學運動特征有三個方面,一是,以中國文化精髓為基礎;二是,以解決社會現實需求為內容;三是,以把中國文化精神融入人類普遍價值為目標!。為此,范毓周老師擬寫了新國學運動的宗旨、精神和口號。
新國學運動的宗旨:循天理、正人心、應世變。
新國學運動的方針:中學為本體,西學融于用;舊學啟新知,行知復知行。
新國學運動的精神: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