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湖州朱友明,家資萬千,為諸省富翁之冠。同鄉(xiāng)莊姓,生一子,聰穎異常,未及三旬而夭。有湖州大老謀,曾作明史。鼎革時,以此書質(zhì)于莊。莊愛之,為之刪定,以付梓人。其于本朝事無忌諱焉。朱與莊為至戚,刻史之廢約數(shù)千金,而朱為之助銀數(shù)百金,以附名于尾。時有烏程知縣吳某,革職將歸,得其書。與朱貸銀三千金,否則欲發(fā)其事。朱不之與,吳將有所舉,朱友明父子遂納賄于浙省昂邦章京。昂邦得其賄,遂逼吳尹之史焚之,而朱因是無恙矣”。朱友明家里十分富有,曾幫助莊廷隴修明史,卻為烏程知縣吳某所脅迫。
“不一載,吳復得此史于監(jiān)史某,其同年家也。攜至京中,上其事于四大臣。奉旨批:拿罵我祖宗的人來。從此展轉(zhuǎn)株連,將百余家,婦人解京流徙者幾及千人?滴醵晡逶仑テ呷沼诤贾莩菙亓呤,皆進士、孝廉、子衿。而朱友明父子,寸斬其尸,以肆于市朝,我鎮(zhèn)施正之親見其事”。明史案發(fā),朱友明全家被斬。
“友明籍沒,米三百石,藏珠以石計,他物不可勝數(shù),即明太祖之沈萬三秀也。朱友明事始傳助刻明史以及于禍,及復訪之湖人,方知友明并無助刻之事,止以吳之榮借銀不遂,因以其名插入明史。其中數(shù)語謗毀,皆之榮增入之辭”。朱友明實無助刻之事,助刻的說法是吳之榮捏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