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經(jīng)歷
年輕時在宣武軍當兵,離去后事奉晉,逐漸遷任軍校。
常隨唐莊宗征伐,勇往直前,奮力作戰(zhàn),滿身傷痕,唐莊宗認為他很勇敢,任為帳前黃甲二十指揮步軍都虞候、魏博三城巡檢使。這時,唐莊宗在魏州,帶劉皇后隨行,劉氏常放任她手下的入侵擾百姓無法無天,沒有人敢說什么,張廷蘊則把他們抓來殺掉。
楊立在潞州反頻,唐莊宗派唐明宗任招討使,元行欽任都部署,張廷蘊任馬步軍都指揮使,率兵為前鋒。 張廷蘊到達潞州,天色已晚,就率領(lǐng)一百多士兵越過城濠登上城墻,守城的人不能抵抗,于是攻破潞州。
第二天天亮,唐明宗和元行欽后到,唐明宗心里對他很不滿。
張廷蘊因功遷羽林都指揮使、申懷沂三州刺史、金穎隴絳四州防御團練使、左監(jiān)門衛(wèi)上將軍。
開運年問,因病而死。
張廷蘊是個武人,認得的不過幾個字,而平生看重文人。
曾隨唐明宗攻破梁的郫州,抓獲判官趙鳳,張廷蘊對他說:“我看你的樣子必定是個儒生,不必隱瞞了!碧锁P如實回答,張廷蘊急忙把他推薦給唐明宗。
后來趙鳳貴為宰相,多次向安重誨推薦張廷蘊,安重誨也多次為他說話,唐明宗因?qū)埻⑻N攻破潞州不滿,始終忌恨他,因此最終沒有讓他執(zhí)掌節(jié)鎮(zhèn)大權(quán)。
張廷蘊素來清廉,歷任七州,死的時候,家中沒有留下多余財產(chǎn)。
史書記載
父及,贈光祿大夫。廷蘊少勇捷,始隸宣武軍為伍長,唐天復(fù)中,奔太原,武皇收于帳下為小校。及莊宗救上黨,戰(zhàn)柏鄉(xiāng),攻薊門,下邢、魏,皆從之。后戰(zhàn)于莘縣及胡柳陂,繼為流矢所中,金瘡之痕,盈于面首。莊宗寵之,統(tǒng)御營黃甲軍,常在左右,累加檢校兵部尚書、帳前步軍都虞候,充諸軍濠寨使。同光初,從明宗收汶陽,加檢校尚書右仆射,充魏博三城巡檢使。時皇后劉氏在鄴,每縱其下擾人,廷蘊多斬之,聞?wù)邏蜒。梁平,承詔入覲,改帳前都指揮使兼左右羽林都虞候。會潞州李繼韜故將楊立嬰城叛,詔遣明宗為招討使,元行欽為都部署,廷蘊為前鋒。軍至上黨,日已暝矣,憩軍方定,廷蘊首率勁兵百余輩,逾洫坎城而上,守陴者不能御,尋斬關(guān)延諸軍入焉。明宗、行欽達明而始至,其城已下,明宗甚慊之。軍還,改左右羽林都指揮使,加檢校司空,行申州刺史。同光末,從皇子魏王繼岌伐蜀,授行營中軍都指揮使。蜀平,明宗嗣位,遷懷州刺史,賜竭忠建策興后功臣,加檢校司徒。旋移金州防御使,加檢校太保,繼授潁州團練使、沿淮招安使。應(yīng)順中,轉(zhuǎn)隴州防御使。清泰中,進封清河郡公。高祖即位,入為右龍武統(tǒng)軍,遷絳州防御使。少帝嗣位,領(lǐng)左軍衛(wèi)上將軍,加特進。開運三年冬,以老病求歸于宋城,時年六十九。
文明廷蘊所識不過數(shù)字,而性重文士。下汶陽日,首獲鄆帥戴思遠判官趙鳳,訊之曰:“爾狀貌必儒人也,勿隱其情。”鳳具言之,尋引薦于明宗,明宗令送赴行臺,尋除鳳翰林學(xué)士。及鳳入相,頗與廷蘊相洽,數(shù)言于近臣安重誨,重誨亦以廷蘊苦戰(zhàn)出于諸將之右,力保薦之。明宗以廷蘊取潞之日,不能讓功于己,故恒蓄宿忿,至使廷蘊位竟不至方鎮(zhèn),亦命矣夫!廷蘊歷七郡,家無余積,年老耋期,終于牖下,良可嘉也。
相關(guān)文獻
[新五代史]雜傳第三十五
國學(xué)原典·史部·二十四史系列·舊五代史·卷七十八